一、ABO血型研究:

 人類的ABO血型其基因座位於人類第9對染色體中,主要由A、B、O三種對偶基因型配對,並控制A、B、AB、O四種血型表現型。日本學者古佃種基於1939年對台灣的原住民做過大規模的血型普查,並繪製血型分布圖(圖1)。他發現台灣的漢人和賽夏族、平埔族群血型出現頻率相近。

 沉寂了近三十多年,1985年陳光和教授僅對泰雅族太魯閣亞群ABO血型21個基因位點多態性遺傳分布,提出太魯閣亞群與菲律賓、泰國族群較近;而與南中國、越南族群距離較遠的觀點。

 1990年代初期,日本學界對台灣原住民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取得台灣原住民九族共八百多支血液樣本,經由8組紅血球酵素多態性基因分析,結果顯示泰雅、布農、賽夏與阿美、卑南、魯凱、排灣族分成二大群,其中雅美族自成一外群(圖2)。同時利用九族的血清補體蛋白多態形分布之顯著差異,推測台灣原住民可能是在不同的年代,經由不同的路徑先後抵達台灣。

 自1990至1996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許木柱所主持的「台灣與東南亞原住民的血緣暨文化類緣關係」大型整合計畫,林媽利教授等利用22種對偶基因型來調查台灣漢人、原住民族群間的基因頻率分布,分析結果證明台灣漢人為同一血型類緣,另與客家、華北、華南人和平埔族巴則海族的關係密切;排灣、邵族與雅美族(現改稱達悟)為另一類群;泰雅、布農、賽夏為一群;阿美、卑南屬一群;而魯凱族則屬外群(圖緣關係,以及魯凱為外群的結果似乎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3)。其中排灣與邵族、雅美族的近其他的類群和已知的民族語言群分類相吻合。

圖1.台灣各族群ABO血型分布(古佃種基,昭和14年)

圖2.利用8組紅血球酵素基因頻率分析台灣原住民族間的親緣關係(Jin,1992)

圖3.利用6組紅血球表面抗原的基因頻率分布分析台灣各族群的親緣關係(林媽利等,1996)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