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mtDNA分析 mtDNA(粒線體DNA)是存在細胞質中的DNA,受精卵產生時,因只有卵子提供細胞質,所以人體的mtDNA完全傳自母方。在人體中mtDNA原本表現蛋白的區位極易發生突變,其速率是一般遺傳基因的5至10倍,產生的新多態型對遺傳又沒有影響,能順利地傳到下一代,所以mtDNA時常被視為遺傳類緣指標之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Melton教授於1995年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利用mtDNA來分析大洋洲玻里尼西亞人與東南亞族群的血緣關係。他利用mtDNA的一段9個鹼基對缺失(9-bp
deletion),分析發現台灣原住民九族中出現的頻率分別為阿美族22,泰雅族20,布農族19,排灣族21(圖4)。1998年Melton等又對上述四族做了DNA序列中Alu
(這類基因片段約有300個氨鹼基對)嵌入(insertion)多態性分析,發現阿美族與菲律賓人相似之程度大於另外三族。因而推測菲律賓島上的族群可能是自阿美族分支出去的。另外,排灣族與菲律賓族群之間也出現同樣的現象。Melton等認為下列四種推論可解釋上述現象。第一、台灣原住民來自一共同祖先;第二、與亞洲其他族群呈現長期隔離;第三、台灣的原住民mtDNA
可能是源自一個變異很大的基因庫,地點可能在中亞或是南亞;第四、由Alu
嵌入的細部分析,推測其間可能有2000年沒有明顯的基因交流,族群間因而呈現了長期的隔離現象。
自上述最近遺傳學的研究結果來看,台灣原住民的單源說和語言學及民族學的看法大致相同,但是對源自何時及何地,目前卻無共識。不過,遺傳學家提供了考古學家及體質人類學家不少具啟發性的資料,特別是mtDNA研究所分析出的台灣東部阿美族與菲律賓之間的親緣關係,似乎與語言學家所提出阿美族自成一組之分類,對台灣原住民的尋根研究現出了一道曙光。這些成果雖然令人欣喜,但是功勞大半屬於國外研究團隊的。最近由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提出一項整合性計畫來建立台灣南島民族生物資料庫。該計畫共分成五大子計畫,將分別從mtDNA
及核DNA、衛星基因座、偽基因序列、台灣鐵器時代十三行遺址人骨DNA、其他台灣地區考古遺址出土及原住民人骨測量分析,希望在三年之內對台灣原住民的始源問題能有突破性的答案,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
|
圖4.9個鹼基對缺失(9-bp deletion)在12個族群中的
出現頻率(Melton,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