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笠藤壺

圖2.鵝茗荷

圖3. 鵝茗荷解剖圖

圖4.龜爪藤壺

圖5. 司氏鎧茗荷與擬泡型長螯蟹

圖6. 蟹花茗荷

圖7. 薄板茗荷

文.圖/李坤瑄

唉呦!這石頭怎麼長滿了小火山呀(圖1)!這是我們在海邊的礁石上常見的景象,這一個個的小火山口,原來都是「笠藤壺」。「藤壺」屬於甲殼動物的蔓腳亞綱(Cirripedia)中的「圍胸目」(Thoracica),這一群奇特的動物包括了有柄的「茗荷類」、無柄的「藤壺類」及「花籠藤壺」等。

蔓腳類的外形,很難讓人跟牠們其他甲殼類的親戚,如蝦、蟹、海蟑螂等聯想在一起,因為在牠們體外有石灰質的殼板包覆著,看不到身體。以經常出現在海邊浮木上的「鵝茗荷」為例,牠們的外形為一根可以伸縮的肌肉長柄上,長著五片白色殼板組成的頭狀部(圖2)。而當我們打開這個頭狀部,可以見到裡面身體有點像仰躺著的蝦子(圖3),牠們的附肢稱為蔓足,細長而有相當發達的細毛狀分枝,讓牠們可以從頭狀部頂端的開口伸出,在水中捕捉食物。另一種常見的茗荷類,是潮間帶礁岩區高潮線的石縫中常常可以見到的「龜爪藤壺」(圖4) 。龜爪藤壺屬於「鎧茗荷科」,在牠們強壯的柄部表面,有許多細小的鱗片保護。在許多海邊的鄉鎮及離島,牠們還是相當有地方特色的「名產」呢!茗荷類的食物包括有機物的腐爛碎屑、細小的底棲生物,以及包括本身幼體在內的浮游生物,例如矽藻、鞭毛藻、放射蟲及甲殼動物身體的碎屑等。在海洋的表層,茗荷類經常出現在浮木、浮標上或船底下,擱淺在海邊的浮木,甚至寶特瓶上,偶而都可見到牠們成群附生其上。而在海洋底層,有一些茗荷類則以蟹類或貝類的硬殼做為附生的基底,例如來自深海的「擬泡型長螯蟹」背甲上,就屢次發現有長達10公分以上的「司氏鎧茗荷」附生(圖5),形成猶如蠍子般的奇特外形。此外,蟹花茗荷更是蟹類背甲上經常出現的常客(圖6)。在缺乏堅硬底質的深海中,能夠安全著生的底質可說是「寸土寸金」,因此纖細的柳珊瑚枝及海膽棘刺也成為茗荷類附生的基質,柳珊瑚枝上常可發現一些殼板部分退化的薄板茗荷附生(圖7),頭帕海膽棘刺上則常見柄部極短的「大板茗荷」(圖8)。

花籠藤壺一般都出現在較深的水域中,我們發現牠們也經常附生在頭帕海膽棘刺上(圖9)。牠們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類祖先特化而來,牠們的柄部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內,體殼呈現不對稱的外形,一般的體形都很小,殼高及殼寬往往僅有幾公釐。

圖8. 大板茗荷

圖9. 花籠藤壺

回上頁 至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