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壺類也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類祖先特化而來,牠們的柄部同樣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內,頭狀部的殼板則增厚且癒合成「火山狀」 。在頂部的「火山口」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壺可由此伸出蔓腳捕食(圖10) 。組成「火山壁」的殼板並非實心構造,由底部觀察可以發現它們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組成(圖11) 。「火山」內的藤壺身體與茗荷類一樣,像一隻仰躺的蝦子,蔓足在上朝向頂部的開口(圖12) ,主要捕食浮游動物中的橈腳類及蔓足類的幼生為食。由於藤壺的幼生會受母體誘引而著生,因此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布滿岩石表面(圖13) 。較深海域的藤壺也和茗荷類一樣,經常附生在蟹類及貝類的殼上(圖14及15) ,尤其藤壺體高較低,底面積大且殼板堅實,因此附生的數量、面積及位置都較茗荷類更占優勢,許多種類甚至能專門附生在遨遊大洋的鯨類及海龜身上。

藤壺對人類而言是一種「污損生物」 ,牠們的附著對於在海水中航行的船隻及抽取海水冷卻的工廠而言,都是極大的困擾與負擔,全球每年都得耗費極龐大的人力及資金在清除藤壺上,而防止藤壺附生的各種科技及塗料,也持續在研發當中。由於牠們超級的附著力及堅強的生命力,這場人與藤壺的戰爭,恐怕還得繼續下去。

圖14. 長鼻螺與藤壺

圖15.米氏擬圓殼蟹與藤壺

圖10. 藤壺放大圖

圖12. 藤壺解剖圖

圖13.岩石表面密生的藤壺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