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莊文星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本島之中北部,境內高山林立,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多達51座,彙結於雪山地壘。以雪山為頂點向四周開展,地貌崇峻壯麗,氣勢雄偉壯觀,屬於山岳型國家公園。由大安溪河谷海拔760公尺至3,886公尺的雪山主峰,高差達三千多公尺,天然資源極為豐富。以雪山山稜為主要分水嶺,發育了大甲溪、大漢溪、大安溪與頭前溪四大主要河流。園區範圍以雪山山脈的河谷稜線為界,東起羅葉尾山,西迄東洗水山,南至宇羅尾山,北抵境界山,總面積達76,850公頃,涵括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先天上,因造山運動隆起突兀的雪山地塊,後天更受到河流的刻劃侵蝕,鬼斧神工地塑造了今日獨特秀麗的地質地形景觀。為讓有興趣的讀者、遊客縱情徜徉於山水之間,領略大自然的饗宴,亦能知其所以然的瞭解促成地形景觀的地質背景。「走向山中畫我雪霸」將分二期分別介紹雪山與大霸尖山。

山脈

  雪山地壘以雪山(圖1、2)為中心,呈放射狀分支,大致上可以分為︰

(1)主稜:是雪山地壘中最大的稜脈之一,支稜也多。由雪山主峰到小雪山二十餘公里中超過3000公尺又有山名的主峰多過16座,包括列名台灣百嶽的有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和中雪山,這一段登山界稱為雪大縱走。

(2)南支線:向南延伸的稜脈,過翠池三叉山後又向南分出兩道稜脈,其中的「劍山稜脈」是以大劍山為主,登山界稱之為雪劍縱走或「大小劍」。

(3)北稜:由雪山到大霸尖山這段十餘公里的山脊嶺線,南北縱行於稜脊上,為雪山山彙中最高峻艱險的一段,通稱為雪霸縱走或「聖稜線」。

(4)北東支稜:布秀蘭山附近由北稜向東分出的稜脈,經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到喀拉業山,也就是「武陵四秀」。

(5)東南支稜:這是早期登雪山的主要途徑,經由梨山、環山部落西側橫越七家灣溪進入松柏農場,循著志佳陽大山的稜脊尾脈上登雪山北峰。

(6)東支稜:由雪山主峰向東分支,經雪山東峰延伸,有三六九和七卡二大山莊。

  首先介紹雪山主稜,或稱為雪山特別景觀區。

地質背景

  台灣是一個具有寬廣碩大槽谷沉積盆地的大地槽和隱沒帶火山島弧雙重背景的島嶼,屬於一個造山作用極其活躍的活動造山帶。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第一代古老地槽沉積與火山作用的產物,經強烈的南澳造山運動而構成台灣中


圖 4.雪山北稜角


圖 5.頭鷹山白冷層變質砂岩或石英岩


圖 6.佳陽層硬頁岩或板岩地層


圖 7.大雪山棕櫚葉化石


圖 8.大雪山棕櫚葉化石


圖3.1大雪山     圖3.2雪山北峰

央山脈東斜面的基磐地層——中央山脈變質雜岩或稱大南澳片岩。到了中生代末期或新生代初期的第三紀,已經浮出海面的台灣島又開始下沉,進入下一個沉積循環。海水入侵,一片汪洋,形成第二代的沉積地槽。地槽的沉積物以碎屑物為主,包括砂岩、粉砂岩、頁岩,局部有礫岩和石灰岩。這些岩層經過變質作用,泥質岩層變為硬頁岩、板岩;而砂岩變為變質砂岩與石英岩,統稱第三紀板岩區。地質上,將這個板岩區分為兩個帶:一是西部的雪山山脈帶,一是以玉山為主的脊樑山脈帶。

雪山山脈之地層

  地質上通稱的雪山山脈起自東北角海岸的三貂角、福隆,向南延經烏來、雪山、埔里等地,到達玉山山脈南邊荖濃溪的上游為止。其西邊以屈尺斷層和西部麓山帶未變質之地質區分隔;東邊則以梨山斷層與同為亞變質岩區之脊樑山脈板岩帶為鄰。雪山山脈板岩區主要出露的岩層以變質砂岩、石英岩和硬頁岩或板岩為主(圖1~5)。雪山-大雪山特別景觀區出露之地層為以砂質為主之白冷層(圖3~5)及下部以泥質為主的佳陽層(圖6)。

  白冷層為雪山山脈中出露最廣泛的地層。北自大霸尖山、雪山、大安溪中、上游,南延分布整個大雪山、中雪山及小雪山諸峰及谷關至和平間的大甲溪流域,更向南延經日月潭、水里而止於十八重溪。本層主要由淺灰色或灰白色、細粒到極粗粒的石英質砂岩,夾灰色緻密砂岩和硬頁岩或板岩的互層。局部含石英礫及炭質頁岩。白冷層的時代暫定為漸新世或漸新世-始新世。

  佳陽層位於與白冷層相當的眉溪砂岩之下,主要由厚層板岩組成,夾少量細粒砂岩或粉砂岩、板劈理至為發達。本層出露於中橫公路德基水庫至佳陽之間,呈帶狀向南延伸,經北港溪上游、濁水溪,至玉山地區。其時代可能為漸新世或始新世。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