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9.火石山遠眺雪山圈谷


圖10.雪山圈谷


圖11.黑森林遠眺雪山北稜角


圖12.白木林

白冷層沉積時之天候環境

  雪山山脈地區屬於始新世、漸新世白冷層(約3千萬至4千萬年前)之變質砂岩或石英岩地層。在小雪山、大雪山、中雪山、西勢山、雪山和火石山發現有許多植物葉化石和棕櫚葉化石(圖7、8),顯示白冷層沉積時之環境屬熱帶低海拔濱海之植物群落。白冷層之沉積構造特徵包括高角度平面狀交錯層、低角度或水平紋理、波痕、生物擾動、生痕化石、富含貝類化石與圓丘狀交錯層,推測其沉積環境為洪泛沖積平原、河道、決口扇、沼澤或潟湖等。棕櫚葉化石之岩層主要以頁岩及泥質岩與砂岩組成,含多量之炭質物、樹葉化石、生痕化石、波痕顯示主要為洪泛沖積平原、河口至三角洲的淺海環境。

雪山圈谷

  當更新世冰河時期(約1萬8千年前),全球的氣候比今日寒冷,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南湖大山,高度大而緯度較高,天寒地凍,積雪終年不化。日積月累,造成冰川,侵蝕大地。因此有較為顯著的冰河地形遺跡,尤其是雪山附近,保存良好。冰河地形中最顯著者為圈谷地形(圖9、10),雖然大部分已為岩屑碎石掩蓋或被風化侵蝕破壞,但大體上尚可窺出其原貌。根據1998年祁連山的地質考察,對照青海省海北州托勒牧場大草原之冰川遺跡與冰封山麓冰斗河谷,雪山主峰下之槽圓形窪地,極可能為圈谷(冰斗)地形,而非因岩壁受風化作用後岩塊崩落而形成的崩谷。

特別景觀區天然資源的保育

  特別景觀區係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天然景致,而嚴格限制開發行為之地區。雪山特別景觀區擁有一大片台灣冷杉的黑森林(圖11)、鐵杉的白木林(圖12)、翠池之玉山圓柏(圖13),常與光禿裸露的崖壁形成強烈的對比。蓊蓊鬱鬱的林木,有時因不慎引發的森林大火而毀於一夕(圖14)。祝融焚燒過後,因高山地區,木林復育不易而為箭竹盤據,導致廣大山頭看似高山草原(圖15),藉此呼籲遊客小心火燭。台灣位處造山帶,地殼不穩定,高山多崩坍(圖16、17)。山崩土石匯入河川,整治不易,加上人為的過度開發,生態資源面臨嚴重的衝擊,七家灣溪冰河時期孑遺的台灣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倍加艱難。


圖 13.翠池玉山圓柏


圖14.雪山下志佳陽火焚災後景觀


圖16.大雪山北峰崩坍地


圖15.大雪山箭竹草坡


圖17.七家灣溪源頭崩坍地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