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蘇明俊、陳輝樺.繪圖/楊淑惠 在邁入21世紀的現在,人類已能脫離地心引力的束縛而進入太空的時代、登陸其他行星。對於天體、星系、宇宙等大自然,也比以往有了更多的瞭解。但到底這些觀念是如何改變的?我們或許可從一群如哥白尼等偉大的天文學家傳記中,找出可令人省思之處,使我們知道如何面對未來科學知識的暴漲與時空的茫然。首先,介紹的是近代科學的啟蒙者——哥白尼。 天文學家哥白尼於1473年2月19日在波蘭北部的桑城(Thorn)出生,在10歲時父親逝世,由叔父扶養長大。由於叔父是天主教的主教,也是一位熱衷教育的學者,使哥白尼得以接受優良的教育,他在波蘭南部最優秀的學府科拉科(Krakow)大學攻讀美術與數學。當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訊息,對哥白尼的宇宙觀有了重要的影響。1496年他前往義大利北部留學10年,在波隆那(Bologna)大學學習教會法,同時也跟隨天文學家諾巴拉從事星象觀測,也到過羅馬觀測行星。後來在帕度亞(Padua)大學獲得教會法的博士學位,之後又學醫。回到波蘭後懸壺濟世,受到大家的愛戴,同時在叔父服務的教會擔任幹事,叔父去世後,更掌理教會的行政工作。他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和天文學,在1497年的3月9日,他選擇月掩畢宿五的機會進行觀測,那是他的第一份天文觀測報告。在羅馬1年的期間,他記錄了1500年11月5日的月食,以及1512年6月5日觀測火星衝(註)的現象。他是羅馬天主教的神父,更是現代天文學的創始者,他致力於研究太陽、行星和月亮對恆星的相對運動,窮其一生對星象的觀察,大致獲得下列結論: 一、地球是圓球體 證據是:越往北移動,北極星就升得越高;越往南移動,則仰角越低。 二、地球由西向東自轉,並且大氣層隨著地表運動。 如果大氣不隨著地表運動,應該只會有持續的風由東向西吹。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東升西落,表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 三、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地球和行星都以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轉,但是圓形的軌道不以太陽為圓心;因為觀察行星在天空中移動的速率,並不是等速率的。 四、外行星繞行太陽的「逆行」現象 當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在「衝」的位置前後,看起來會漸慢而停止,再向後移動一些,又停止一次後,再向東行。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地球在內軌道越過它們所造成的相對運動。(圖1) 五、太陽在黃道上由西向東運行,星星則相反方向。 因為地球以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運轉,看起來太陽在星空中移動的方向是由西向東;反之,星星則以由東向西的方向移動,和我們今天觀察的現象吻合。 六、行星到達衝的位置時最亮 因為行星到達「衝」的位置時,離地球最近,所以比其他時間亮。 七、火星的逆行運動比木星大,木星又比土星大。 這些現象是視覺的效果,表示火星比木星靠近太陽,木星又比土星靠近太陽。 八、越在外側的行星,繞太陽作公轉的時間越長。 「行星週期」是指行星繞轉太陽一週所需要的時間。行星週期越長,行星離太陽越遠;火星的週期687天、木星將近12年、土星大約30年,因此土星離太陽最遠,木星次之,火星則是三者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而地球的週期是365天,顯然比火星還靠近太陽。水星和金星永遠無法完整地繞轉天空一週,因為它們的圓軌道在地球軌道內繞太陽運轉,週期分別是88天和225天,可以知道水星最靠近太陽,金星遠些,但仍比地球近。由於水星與金星在地球軌道內運行,從地球觀察會有盈虧現象,但因此現象無法用肉眼看見,而不能支持哥白尼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