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何傳坤

更新世冰河期結束之後,全球海水面因氣候暖化而普通上昇,台灣成為海上孤島,經由海上傳來的新文化,開啟了台灣新石器時代。這波早期移民沿海而居且使用繩紋陶器,考古學家稱之為「大坌坑文化」 。有些學者甚而認為這個文化的主人可能是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

這種古或是粗繩紋陶的分布範圍大致是東亞的日本、東南亞沿海地區以及內陸,和中國大陸華南沿海地區,台灣可說是東南延伸的一角。台灣的古繩紋陶文化特徵大致如下:

1.空間分布:北部以淡水大坌坑遺址(文化名稱的來源)為中心(圖1) ;中部以清水牛罵頭為主、烏溪平林第四地點;南部以高雄鳳鼻頭下層和台南的歸仁八甲村以及最近在台南科學園區內新發現的南關里遺址為代表(圖2);金門富國墩遺址及澎湖 葉鎖港遺址為島外發現者。

2.地形特色:大多遺址為臨海(大坌坑、牛罵頭、鳳鼻頭及富國墩) 、濱古代台中湖(平林第四地點) 、居低位台地(彰化牛埔)或是河口上。

3.文化遺物:石器以打製石斧,磨製石錛、石鑿,具缺刻的礫石及石網墜、石鏃,及可能製造樹皮布的打棒為主;陶器方面則以紅棕色系的碗,低圈足、大腹、小口的甕為主。其表面質粗含砂,火候不高,陶體上常施以粗細繩紋、波狀紋和短劃。口緣外側出現脊狀突起(圖3、4) ,體外偶施以彩繪。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