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
「八家將」淺釋

 

文‧圖/周明

9-1.jpg (7060 bytes)

圖為日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陣頭中,
數個家將團之一。

前言

 在台灣的迎神賽會活動中,常見民間陣頭技藝行列出現「八家將」,就是最近熱鬧轟動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陣頭中,八家將團也是十分搶眼。他們幾乎是多數陣頭技藝中,耍技逗趣的例外者,花花綠綠的造形和各種械具法器,搭配著神秘的舞步,在廟會街頭中呈現了嚴肅而震撼性的神威,令人印象深刻。

 本館的「民俗醫療」特展中有一張大型幻燈片介紹了八家將的畫面,本來八家將和民俗醫療是比較沒有關係的,但因為是台灣民間信仰活動的一環,在陣頭活動中有祈安解運、安宅鎮煞、出巡保境等宗教功能,因此和進香活動等蒐羅在展場中,作為常見的代表。

 由於社會大眾對八家將的來源典故多半不清楚,雖有民間說法認為他們是王爺的部將,但此一傳說仍失之模糊,缺乏正確或可靠的考證根據。正由於社會上對此認知普遍不足,近年來國中小將之視為鄉土文化技藝,在承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少負面的作用,如逃學翹課、鬥毆砍殺等,使得跳家將團的孩子和壞學生幾乎都被畫上等號,引起許多爭議,頗受抨擊詬病。因此本文乃配合本館特展畫面,略作說明,以提供參考。

家將來源八略說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對於傳說和文獻考證歸納,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

二、清末「五靈公」的部將為台南軍營除瘟;

三、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四、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五、城隍所收服的山賊或「城隍十二爺」的脫胎。

 上述的說法中,以第二和第五兩種最富故事性內容和台灣民間信仰的傳奇色彩,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相對地堅持第三種說法較具有嚴謹的考證基礎,不過許多學者同意他與「五福大帝」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許多資料顯示,台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他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關係。

 「五福大帝」是民間的逐疫之神,亦稱「五方瘟神」,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並逐漸脫胎成為「王爺」信仰的同類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爺」信仰的「五府千歲」被模糊在一起,實則不論是「五府千歲」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爺均各有姓氏或全名,與上述的「五福大帝」顯然是完全不同。

至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