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紀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圖5),這就是俗稱的六十為一甲子。古人常用干支紀法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圖5.六十甲子干支表

 一般認為從東漢建成30年(公元54年)開始,我國便使用干支紀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紀年的方法是: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至癸亥為止,然後又從甲子開始,如1984年是甲子年,而今年(2000年)就是庚辰年。

 相傳古代很早就使用干支來紀月了,尤其在《史記.曆書》中已有詳細記述。在干支紀月法中,每年各個月份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正月為寅、二月為卯…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丑。再配以天干,就形成了5年為一周期的干支紀月法。其實,干支紀月法中的天干和當年干支紀年法中的天干之間,也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就是年的天干為甲或己時,則正月的天干為丙,依此類推(圖6)。

圖6.年干支與正月的天干簡明圖表

 干支紀日同於干支紀年的方法,每天用一對干支來表示,60日為一周期,循環記錄。干支紀日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挖掘出來的甲骨片中就發現了完整的干支表,有人猜想這或許是當時所使用的一種「日曆」。據考證,我國從春秋魯隱公3年(公元前720年)2月己巳日起,使用干支連續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3年(公元1911年止,民國初年改用公元紀法),在這二千六百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無中斷又無發生錯亂,是世上現知最長且是最珍貴的紀日史料。

 干支紀時法究竟何時形成的,已經無從查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宋代以前僅用十二地支紀時,將一天均分為十二時辰,且規定子時的正中為夜半。到了宋代,才將每個時辰均分成「初」和「正」兩部分。到了清代,西方的24小時制引入我國,才有時分秒的精細紀時法。每天十二辰的地支,同於十二月份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配以天干而成5日為一周的干支紀時法。其實,干支紀時法中的天干和當天干支紀日法中的天干之間,也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就是日的天干為甲或己時,則子時的天干為甲,依此類推(圖7)。

圖7.日干支與子時的天干簡明圖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