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星空的奧秘系列 天文座標系統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 文.圖/陳輝樺 由於人們的視力所及,難以辨別恒星距離我們的遠近,故為簡化系統化的描述恒星和我們間的位置關係,便以稱之為「天球」的假想球面為恒星目視的座標。為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球面座標),必須有兩個獨立的座標數據來表示,為使這兩個數據簡明易懂,就有了不同的天文座標系統。中國古代即有「地平座標系」(圖1)、「赤道座標系」(圖2)和「黃道座標系」三種球面座標系統。除了解說日、地、月三者的運行以黃道座標系較為方便外,對於星辰的位置描述,古代較偏重前兩者。
地平座標系 以頭頂正上方的「天頂」和「地平圈」為基本點圈建立的座標系統稱為「地平座標系」(圖1),兩個座標分量是地平高度(以仰角計)和方位。方位就是方向,在方位概念初期,只有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個方向。到了漢代已增為十二個方向,以「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命名。後來,為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又加入「四維」(艮、巽、坤、乾)表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及「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來表示24方位(圖3)。 赤道座標系 在方位概念生成過程中,先由太陽昇落的運動軌跡觀察定出「東西」方向,然後才觀察到星辰看起來似乎繞著不動點(北天極,鄰近北極星)運行,而又定出「南北」方向。觀察者坐北朝南(因我國位處北半球,日月長年出現在偏南的方位),仰天觀星,發現天之「左旋」(日月星辰從左出而右行,周期地運行著),而定義出垂直於指向北極軸線的平面為「天赤道」。此天赤道平行於地球赤道,它雖非指地球的赤道,但對於非常遙遠的天球面而言,兩者已幾乎無差別。嚴格地來說,天赤道是地球赤道面向外延伸而與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圓環。以指向北天極軸和赤道環建立的座標系統稱為「赤道座標系」(圖2)。 28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鄰近天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28個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宿」,作為觀測時的標誌。我國古代就是依據每宿星象的出沒和中天(位於頭頂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甚至在編製的曆法中劃分24節氣,和推算日、月、五星位置的標準。法國天文學家德爾普指出,28宿的星區劃分已明確地預示了今日劃分星空區域的精密方法。依據《呂氏春秋》所記載28宿建構形成的初期目的,是為了觀測月亮的周期運動。由於古代僅憑肉眼直接觀測選取28宿,為了測定天體的明確位置,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選取一顆較明亮的星作為測量的標準,這顆被選定的星稱之為「距星」 。由西向東相鄰兩宿的距星「赤經差」,稱為此宿(位處西側者)的「赤道距度」(簡稱為距度)。在赤道座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是用「去極度」和「入宿度」來表示(圖2)。天體和赤道的角距離叫做「赤緯」,所謂的去極度是指天體與北極的角度,相當於現代的「90度減去緯度」。而入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的距星的赤經差,所以我國古代的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起算點不是一個而是28個。28宿的距星雖然選定了,但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會緩慢地變化,古人不明白此道理,只好被動地改變新的距度標準值。關於28宿的起源時代,有人認為是在周代初,而據考證,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將28宿和4象繪在一畫面上,中央並寫了一個篆文粗體「斗」字的漆蓋圖(圖4)。足見公元前5世紀,當時28宿已經是相當普及的一種天文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