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考古誌

清代古笨港考古

文.圖/何傳坤、劉克竑

 嘉義縣新港鄉和雲林縣北港鎮一帶,即古籍中所謂的「笨港」,是台灣以往的重要港口,也是漢人在台灣開發與拓展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繁華一時,有「一府二笨三艋舺」之稱。由於北港溪曾多次氾濫改道,沖毀部分笨港街市,因此地下埋藏了大量當時的建築遺跡與文化遺物,極具歷史考古價值。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厝)位於北港溪南岸,根據文獻記載與當地耆老口耳相傳,此地是清代諸羅縣笨港縣丞署的舊址。民國87年3月,工程單位在板頭村中一條道路的兩側興建排水溝時,挖出了不少陶瓷器破片,以及大量殘磚斷瓦。施工現場文物遭破壞的景象,被當地一位交趾陶藝家謝東哲先生發現,緊急通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陳錦煌醫師,並由基金會申請經費,請本館進行發掘及研究工作。目標是以科學的田野考古學方法,進行系統化的發掘,收集完整的地下考古遺物與遺跡出土資料,以判斷該地是否為笨港縣丞署的遺蹟,並進而了解清代笨港地區的人民生活習俗,彌補文獻史料之不足。

 發掘之前,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的陳浩維副教授,曾經先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的堆積情形。在秋葵田中探測到地表下有非常明顯的反應,可能是建築物的遺跡。因此本館的研究人員,就根據透地雷達的探測結果,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圖1)。

圖1.透地雷達探測地下文化層

圖2.紅瓦堆堆積現象

 發掘區東側8個探坑主要的現象都是密集的碎瓦片堆,且同屬於現象F1。F1的內容以紅瓦為主,灰瓦僅占少數,其中包含碎磚塊、石灰牆碎塊等廢棄建材,以及零星的陶瓷器碎片、貝殼、獸骨、炭屑等。F1並不如原先所推測,是原地倒塌的房屋,而是拆除房屋後堆積的廢棄建材,後來也成為附近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圖2)。

 在發掘T2P5D的碎瓦堆積時,於地面下80公分深處,發現了一些幼兒的頭骨殘片、牙齒及上臂骨。葬姿為仰身直肢,無葬具,陪葬品有2粒小銅鈴。身長約73公分,左右手臂骨外側的距離(最寬處)22公分,頭骨的保存情況很差,只能看出痕跡;四肢骨與肋骨的情況較好,但骨部分都已不存。由身高與牙齒判斷,死亡年齡約2歲。死者被埋在建築廢棄物堆中的原因,可能因為漢人的傳統習俗,是將夭折的嬰兒丟棄,既不舉行正式儀式,也不用棺木或築墳埋葬(圖3)。

圖3.幼兒墓葬

圖4.T671探坑的磚結構

圖5.T6P11
探坑的磚結構現象

 另在發掘區內發現一棟磚結構的古代房屋的局部,地表以上的部分大多已遭拆除。磚結構的長軸方向主要在北偏西50°左右,以及與之垂直的北偏東40°,這應該也是房屋的主要走向(圖4)。碎磚鋪面可能是當時的地面,深度大致在標準面下100公分左右;與碎磚鋪面相關的立磚排列,可能為屋內隔間的基部。本區南側的F2與F3,由其磚結構與周圍出土的大量火爐、煙囪、陶瓷器皿、炭屑、灰燼、牛豬骨頭、貝殼等,可以確定當時為廚房(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