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6.青花魚紋瓷碗

 板頭村遺址出土的考古遺物,無論在材質、器型、紋飾各方面都變化多端,數量也很豐富。大致可分為瓷器、陶器、銅器、雜項與生態遺留等類別,板頭村遺址出土的瓷器,可分為青花瓷(釉下彩)、白瓷、釉上彩瓷(粉彩、黃彩地、五彩、紅彩、綠彩、鬥彩、紅地描金)、色釉瓷(青釉、祭藍釉、醬色釉)。器形與紋飾變化豐富,部分還帶有款識。瓷器類標本中,以青花瓷器數量最多,大部分釉色白中微泛青色,少數泛灰色(圖6)。青花呈色鮮明富於層次變化,有些為青翠的藍色,色彩豔麗濃重,深沉穩定;另一些淡雅幽清,呈淺藍色或藍中泛灰。青花圖案包括山水、動物、植物、人物、吉祥文字等,碗、杯、蓋碗的圖案多飾於外壁;盤、碟、湯匙則多飾於器物內部。無紋飾的白瓷出土數量很少,而且只有湯匙、杯子等小型器物。

 板頭村遺址出土的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白瓷上加粉彩,部分為黃彩地或黃彩地加粉彩(圖7),少數為紅彩或紅彩與粉彩並用,紅地描金瓷片則很罕見。粉彩的紋飾內容相當雷同,幾乎全部為花卉,有時以蝴蝶或紅彩蝙蝠(福的諧音)點綴,不如青花圖案變化萬千。黃彩多覆滿器外,有些刻滿細線圖案,稱為「黃地軋道」,有些與粉彩合用。紅彩很容易脫落,多以細筆鉤勒,以龍、蝙蝠、花等圖案較多;滿紅地則留圓形空白部分,稱為「開光」,在其中加繪花紋,有時在紅地上描金。鬥彩是指以青花在釉下鉤出輪廓,再以釉上彩填空著色,本次發掘出土數量極少。

圖7.黃地軋道粉彩碗

圖8.青花「成化年製」款

 板頭村遺址出土色釉瓷器數量很少,包括青釉、祭藍釉、藍釉、醬色釉等四種。板頭村遺址出土的瓷器,部分器底帶有青花款識(圖8)。數量以青花器較多,黃彩器次之,粉彩器沒有款。

 根據「福建陶瓷」書中的記載:「德化窯產品的商號款,多含帶以『玉』、『美』、『寶』、『裕』、『勝』、『盛』、『興』等銘文」,「晉江流域各地所使用的款識也有所偏愛,如安溪各地窯址多使用第二字為『珍』的作坊款,德化窯址多使用第二字為『興』、『玉』的作坊款,永春青花瓷器使用單字款。」這些福建晉江流域窯址瓷器的商號款,與板頭村遺址出土的瓷器商號款若合符節,表明了瓷器的產地。

 德化窯青花款識不見帝王年號款,而板頭村遺址出土的瓷器中,有一小部分帶有清代年號款或仿明代年號款,但字跡粗劣,可能是景德鎮民窯的製品。「若深珍藏」為康熙年間著名的堂名款瓷器,為景德鎮民窯的製品。

 板頭村遺址出土的陶器,品類較多,差異也大。包括製作頗精緻的宜興紅泥茶壺;上醬色釉的小型陶器;甕、缸質粗含砂,上醬色釉;火爐質軟無釉;燭台胎質軟,上綠色釉,此外還有煙囪、磚、瓦等不上釉的陶類製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發掘出土的考古遺物中瓷器的數量相當多,幾乎與陶容器類相等,而且多屬高品質的瓷器。由這批瓷器的款識、紋飾,可知大部分瓷器產於福建晉江流域,即廣義的德化窯,經泉州港運來笨港;但其中有一部分瓷器,尤其以杯、蓋碗等茶具,多具年號款,且品質頗佳,為景德鎮的產品。若同時考慮宜興製的紅泥茶壺、圍棋子、骨煙嘴等奢侈品,則可確定當初居住在這棟房屋中的,絕非一般平民,至少是鄉紳或富商階級,甚至可能為下級官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