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作者 | 何傳坤、邱水金、林德牧 |
發行人 | 周文豪 |
出版日期 | 200508 |
類別 | 科學文摘 |
篇名 | 宜蘭縣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現象與考古遺物翻製修復記 |
刊名 | 館訊 |
期 | 213 |
版次 | 2 |
摘要 | 一、宜蘭淇武蘭遺址
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與玉田村鄰接處,即原淇武蘭與武暖河交會處。該址因宜蘭縣政府進行「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而發現,經過台大人類學系考古隊近一年的搶救工作,初步估計該址原來面積約有2萬平方公尺,而發掘面積僅有十分之一。
發掘出土考古遺物中,數量最多的是早期的夾砂素面或方格紋紅陶及幾何印紋陶罐及甑,晚期出現硬陶及漢人墓葬陪葬的瓷器。石器組合以磨石及石錘為主。鐵器以鐵釘與小刀等器佔多數。另外常見的器物有煙斗、陶紡輪、珠飾及錢幣等。珠飾有陶質、瑪瑙、玻璃或琉璃等,多屬陪葬品。其中出土2件大型瑪瑙珠為台灣考古遺物中罕見的珍品。
由於淇武蘭遺址保存了不少木質遺跡,特別是建築結構,推測是屬於高於地面的干欄式建築,同樣的成排木柱也出現在宜蘭技術學院遺址。淇武蘭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的木器及墓葬棺板上出現各種雕刻,頗似噶瑪蘭平埔族(目前改屬原住民第11族)的雕刻風格。遺址中出土的木炭測年,也證實了淇武蘭遺址可以早到距今一千多年,晚至距今四百年,從此宜蘭十三行文化正式進入台灣地區的鐵器時代。 |
全文 |  |
系統號 | NO00000204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