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作者 | 陳慧玲 |
出版日期 | 202507 |
已接受 | 202505 |
著作名稱 | 科學節戲劇展演的學習成效--以<蟲蟲在我家>偶劇秀為例
|
刊名 | 博物館學季刊 |
卷 | 39 |
期 | 3 |
頁數 | 115-135 |
主題 | 博物館學;展示;科學教育 |
關鍵字 | 偶劇、博物館劇場、科學節、科學傳播 |
摘要 | 在過去 35 年,全球舉辦了許多科學節。然而,只有少數科學節透過藝 術做為傳播科學知識的媒介、推出科學戲劇演出,並評量科學節戲劇展演 對觀眾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探討了觀眾在觀看科學節偶劇秀的「通用學 習成效」(GLOs),包括「享受樂趣與啟發創造力」、「增進知識與理解」、 「改變行為與進步」,以及「轉變態度與價值觀」4 個構面。 《蟲蟲在我家》是一部基於科學的偶劇,講述了男孩在家中遇見昆蟲 的故事。該劇旨在揭示昆蟲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並揭穿人們對白額高 腳蛛的迷思。根據臺灣民間傳說,接觸白額高腳蛛會導致嘴角潰瘍。因此 白額高腳蛛通常被視為居家超級害蟲,然而一隻白額高蛛每晚可以吃掉 20 隻蟑螂,從這觀點牠卻對人類是有益的。 該劇於 2020 年 11 月 1 日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節演出。 為了評估學習成效,82 位觀眾在演出前/後完成了問卷。演出後,觀眾對 5 種昆蟲的認知值均高於 95%。研究結果顯示:觀眾觀看偶劇的學習成效 高 (m=4.6),尤其是「享受樂趣與啟發創造力」(m=4.68) 和「增進知識與理 解」(m=4.67)幾乎相近。觀眾觀賞偶劇秀後對待居家蟲的態度轉為友善,尤 其是男性有顯著的改變行為。高度「享受樂趣與啟發創造力」和「增進知 識與理解」的學習成效,證明了寓教於樂的《蟲蟲在我家》偶劇秀適合傳 播科學內容及改變觀眾行為。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闡釋年齡或性別影響學 習成效的構面,並建議科學節未來多運用偶劇或許能促進社會大眾更加地 接觸科學。 |
全文 |  |
資料連結 |  |
DOI | 10.6686/MuseQ.202507_39(3).0005 |
系統號 | NO00000736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