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葉蓉樺
出版日期201810
著作名稱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MOST-106-2511-S-178-002結案報告
計畫名稱博物館教學研究:自然史展示場景觀覽思辨範圍探討
補助單位科技部
主題科學教育;博物館學
關鍵字自然場景;詮釋架構;科學-社會性議題
摘要自然史博物館以介紹自然物及人類學的研究結果為常設展示的主題。一般民眾常覺得這類的展示場景與最新的科技發展沒有關聯。為了探討自然環境場景是否具有由其他詮釋取向進行科學傳播的可能性以及觀眾對自然場景科學傳播詮釋架構,本計畫以社會科學性議題作為設計自然環境場景詮釋架構設計的取向,探討下列問題: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獨自觀看場景時,對場景做出何種詮釋?國小五年級學童與同儕一起觀看場景時,對場景的詮釋與獨自觀看有無差異?當國小五年級學童參與議題取向的展品詮釋時,發展出的怎樣的思辨範圍?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及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芸芸眾生展示場景分析,發展學習性質團體適用的議題討論詮釋架構。研究對象為台中市國民小學5年級學童共30名。
研究發現學生獨自觀看場景時,認為場景內的動物名稱、食物鏈關係是主要的學習內容;關於自然場景的環境、雨量、氣候等訊息,得自面板文字的說明。學生與同儕一起觀看場景時,與獨自觀看相似,同儕間互相比較或提醒場景內物種所在的位置、討論動物當時在做些甚麼,認為這是主要的學習內容。
學童被提示是否能從自然場景中獲知這裡有甚麼樣的氣候環境時,無論獨自或與同儕一起觀看的學童都能從場景的植被、壁畫佐證自己對環境的推論,學童與同儕一起觀看時較獨自觀看時常使用動物的外觀來推測氣候。學童獨自觀看場景時,對於「每個自然場景能取得甚麼自然能源」的任務傾向尋找封閉式問題的答案來詮釋;同儕共同觀看時,較常出現多元答案及理由來說明這個環境為何可以或不適合取得某種自然能源。對於「你認為從哪一個環境先來開發能源比較適合」,學童獨自觀看時,會認為這不是自己應該決定的問題、大人比較能決定;學童與同儕共同觀看時,傾向選擇看起來場景內容的物種較少、植被不明顯的場景。
系統號NO000004672

Oct 17 2023 15:24:22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