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鍾令和;李信和;陳依民;蔣正興
出版日期201805
著作名稱極端降雨事件引發端竹山槽溝崩坍歷史事件回顧與分析
會議論文集2018年中華民國地質學年會
頁數526-527
會議地點嘉義
會議日期20180502
國際性會議N
主題地質
關鍵字車籠埔斷層;極端降雨事件;邊坡滑動;棲留水層
摘要車籠埔斷層包存園區為活動斷層古地震槽溝研究原址(Chen et al., 2007; Huang et al., 2016),於集集地震十三年之後重新開挖,做為推廣地震、活動從與地球科學教育於2013年5月起開幕。槽溝中包含集集地震與其他四次古地震事件,但也因為車籠埔斷層為一逆衝斷層,槽溝開挖深度達8公尺深。由於開挖面並非穩定的自然狀態,自本園區開幕以來已發生數次崩坍事件,最大的一次發生在第一年的9月2日的北牆剖面,而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27日發生。本研究報導整理過去四年之中所發生的槽溝崩塌事件,並討論其與極端降雨事件之間的關聯性。
依據雨量紀錄指出,多次崩坍之前一個月內皆有暴雨事件。例如:去年事件發生24天前(6/3),園區開幕以來最大的降雨量(單日降雨398mm),是最大崩坍事件降雨量的1.5倍。在崩坍後所挖之五口觀測井中,最高地下水位面曾經達到僅離地表約1公尺。在之前的崩坍事件中,也曾出現有地下水直接從接近裂隙的頂部湧出。這些證據皆暗示極端降雨之後北牆的潛部地層中會聚集豐富的地下水,而南牆則否,而園區的年均地下水面深達地下8-12公尺,所以我們推論北牆地下3-5公尺存在一水平不透水層,阻擋突然增加的地下水下滲。這從崩坍發生之後半年的時間中,北牆五口觀測井的地下水面以每天5-10公分的速度穩定下降得証。
我們為了阻止去年的崩坍擴大並防止淺部棲流水層在未來引發更多的崩坍,在北牆已增設三口4m深的抽水井。第一口井在頭兩天(7/16-17)抽出約2.6公噸的地下水,北牆的牆面馬上不滲水並呈現乾燥地狀態,至今皆呈現穩定狀態。此外,去年暑假的五次颱風事件,皆造成北牆槽溝地下水位面變化,顯示強降雨事件會造成槽溝中地下水位面快速上升,但在持續抽水的情況下,水位會迅速在3-5天內回復,而去年六月份的崩坍事件肇因於水位上升後並未有效排水,使得滲透速率很低的土層在持續二十幾天之久超高的地下水位面吸飽水後才造成崩坍的發生。
全文Full Text
系統號NO000004549

Oct 17 2023 15:24:22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