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作者 | 羅怡珮;黃榮南;詹美鈴 |
出版日期 | 202410 |
著作名稱 | 112年度國科會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全方位防治技術研究(三) 計畫結案報告
|
計畫名稱 | 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全方位防治技術研究(三) |
補助單位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主題 | 動物 |
關鍵字 | 小黑蚊防治、臺灣鋏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公民科學 |
摘要 | 本計畫於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台灣鋏蠓全方位研究計畫,自 110 年 7 月起連續三年監測試驗場域台灣鋏蠓成蟲族群,每年 4-7 月春雨及梅雨季節後為台灣鋏蠓發生高峰期,最高峰在5-6 月,族群數量與參觀人數密切相關。羽化網調查幼蟲棲地相關環境因子包括土壤含水率帄均值為 11.72%,樹冠孔隙率(可被陽光照射的比例)帄均值為 32.7%,裸露率(被植物或落葉等物質蓋住的比例)帄均值為 41.5%。經棲地藻菌相鑑定發現,土壤藻豐富度高歧異度也高,矽藻、藍綠菌和絲狀綠藻相當常見是台灣鋏蠓喜歡的環境。土壤排水不良常保濕潤之區域,是全年可供台灣鋏蠓幼蟲孳生之區域。科博館的蠓科昆蟲含台灣鋏蠓共記錄 7 屬 41 種形態種 (含 4 種未知屬種類)及 8 種新紀錄種,顯示蠓科豐富多樣性。開發台灣鋏蠓的專一性引子,使用複合式 PCR 快速鑑定台灣鋏蠓成蟲與土棲幼蟲,解決台灣鋏蠓不易鑑定的問題,精準鑑定台灣鋏蠓是防治效益評估的基礎。全方位防治技術研究顯示精準判別幼蟲棲地進行重點區域防治,有效防治幼蟲,可提高藥劑防治效能,於台灣鋏蠓進入高峰期前 (3月中) 進行幼蟲化學防治,可抑制5-6月因降雨造成幼蟲棲地擴張的問題。持續以地毯草 (Axonopus sp.)、柳葉箬 (Isachne sp.) 及細梗絡石 (Trachelospermum asiaticum)等植披覆蓋裸露地面,部分地區限制澆灌可有效管理並抑制台灣鋏蠓幼蟲孳生。台灣鋏蠓非農藥防治資材研發,以土臭素、甜菜根萃取液及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具有誘引台灣鋏蠓產卵之效果,水帄偏振光對已吸血之台灣鋏蠓具有忌避作用,可發展應用於台灣鋏蠓防治之策略。台灣鋏蠓防治標準作業流程須先建立台灣鋏蠓全年的族群變化,定義地區高峰月份及低峰月份,做為綜合防治之成果計算基準。透過區域內環境因子的調查,快速選定可能孳生台灣鋏蠓之棲地範圍,進行羽化網調查確認。定義孳生地範圍後,便可針對孳生地的環境條件擬定改善方式,若孳生地為裸露之土壤表面,可透過覆蓋植被來減少裸露面積之方法改善;人為長期溼潤的花壇則可透過限制澆灌頻度來達到抑制幼蟲發育的效果。族群高峰期發生前一個月,先以化學防治可能為台灣鋏蠓幼蟲的孳生地,削減高峰期前的族群可有效延後及降低台灣鋏蠓族群危害。 |
計畫主持人 | 羅怡珮 |
計畫編號 | NSTC 112-2327-B-041-001 |
計畫年度 | 112 |
計畫委託單位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計畫名稱 | 台灣鋏蠓 (Forcipomyia taiwana)全方位防治技術研究(三) |
系統號 | NO0000072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