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作者 | 李作婷 |
出版日期 | 20240830 |
著作名稱 | 牛埔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飾研究Research on Comb-Tooth Shaped Jade Ornaments Unearthed from the Niupu Site
|
會議名稱 | 2024臺灣考古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會議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 |
會議日期 | 20240830 |
主辦單位 | 臺灣考古學會 |
國際性會議 | N |
主題 | 考古 |
關鍵字 | 梳齒型玉飾、牛埔遺址、西大墩遺址、玉器切割技術、工具微痕、微米級斷層掃描 |
摘要 | 「梳齒型玉飾」,過去稱為「玉梳」,是臺灣中部史前時代的特色玉器。彰化縣牛埔遺址是全臺灣第二處出土「梳齒型玉飾」的考古遺址。牛埔遺址被評為彰化縣內範圍最大、文化層最豐富、史前時代佔居時間最長的考古遺址,自民國81年趙金勇、鍾亦興執行遺址普查計畫時調查發現以來,到107年確定其指定遺址身分之前,歷經了26年風風雨雨。早期的調查基本上確立該遺址有牛罵頭文化及營埔文化層,且兩文化層非為連續壓疊,而是有時間差(趙金勇、鍾亦興1992、李匡悌1996)。2003年開始,遺址受到營建工程開發破壞,經通報後陸續展開數次調查。記錄到聯興國小棒球場一帶有採集到玉器、玉材,生態公園南邊試掘出土疑似屬於牛罵頭文化的礫石石列建築遺構(郭素秋2008,2014、劉克竑2011,2016)。2017-2018年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指定遺址範圍評估與調查,依據調查結果提報其中的聯興國小棒球場及生態公園為指定遺址範圍(李作婷2018)。牛埔遺址出土的5件梳齒型玉飾,都發掘自聯興國小棒球場的探坑,出土都共伴牛罵頭文化及營埔文化遺物。從近完整件來看,這裡的梳齒型玉飾,是長方形薄片狀的小形玉器,特別之處在於其梳齒端做成4層階梯狀,最長階和最短階端部都各刻出3個倒梯形梳齒。在外形上,和西大墩遺址出土者十分不同。 梳齒型玉飾首見於台中盆地的西大墩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時期遺址,定年資料為距今4250-3880年前(屈慧麗2010)。西大墩遺址在2010年發掘時,出土了一處牛罵頭文化時期的疑似祭祀現象,其中包含由60多件梳齒型方形小玉片錯落堆疊的遺留,周圍共伴9個上下相疊的連杯型高圈足器,以及1件長度達30.8公分的大型玉矛,4~7公分長的玉簪 。「梳齒型玉飾」當時由發掘者命名為「玉梳型器」,是由於其端部梳齒狀特徵,類似古代的「櫛」,也正是一種小梳子,故命名之。然而,時至今日,玉梳這個名稱,常常被誤解為是具有梳子功能的玉器,然而該類玉器實際上應該是一種玉飾品。因此在此重新給予其名稱為「梳齒型玉飾」,以強調其玉飾件的功能,以及梳齒狀的特徵。 牛埔遺址和西大墩遺址出土的梳齒型玉飾,外型上很大的特徵,都是小而薄的長方形玉片。單件尺寸約40X30公厘左右,最特別的是厚度僅有5~10公厘,重量更是不足2.5克。我們觀察並測量了梳齒鏤空的深度,僅有3公厘,這樣的深度,並不足以作為梳或櫛的功能使用。加上梳齒端部也沒有耗損痕,因此,作為小型飾品的可能性較高。參考西大墩遺址發掘資料中,提到梳齒型玉飾出土的狀況來看,成群堆疊出土的現象,顯示可能原本是一串連結的飾件。作為頸飾,或是嵌縫在布片上的裝飾品之類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另外也針對牛埔的梳齒型玉飾進行了製作痕跡和工藝特徵的觀察,對於如此細緻的玉器製程,提出一點初步見解。對於玉材來源調查方面,則委託本館地質學組進行檢測,獲取了更多客觀的分析資訊。 |
系統號 | NO0000071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