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
|
|
|
作者 | 陳奕廷 |
出版日期 | 20221209 |
已接受 | 20221209 |
接受證明 | |
著作名稱 | 探討開放資料結合生態環境教育之價值與應用
|
會議名稱 | 2022 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 |
會議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 |
會議日期 | 20221209 |
主辦單位 |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 |
國際性會議 | Y |
主題 | 資訊科學;科學教育 |
關鍵字 | 開放資料、公民科學、生態保育、大數據分析 |
摘要 |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在推動政府資訊主動公開的趨勢下,公家和民間釋出各種不同領域的開放資料,讓民眾取得與應用。在各種不同應用層面中,公民科學家係指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透過取得授權的科學資料,來一同參與研究,打破民眾與科學家之間的藩籬,也讓研究範疇能夠廣泛與普及,融入更多不同的視角與觀點,提升人民更多參與公共議題的機會。 然而在資料最初的處理階段,往往讓許多非資訊專長人員卻步,包含如何進行資料清理、切割與串聯。同時在完成資料處理後,如何針對結果進行解釋,並透過淺顯易懂的視覺設計圖像,讓大眾更容易理解。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透過實際組成一公民科學家團隊,從政府開放資料中蒐集、整理、分析以及視覺化來進行實際探究,並探討鯨豚生態與台灣海域環境之關聯為出發點,從中探索其研究價值與生態保育延伸議題,也提出未來可精進公民科學家團隊之建議與討論。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海保署海洋保育網iOcean,當中所提供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海域水質採樣數據,研究目的探討台灣海域周遭的鯨豚生態行為與環境的關聯,公民科學家團隊包含數據分析師,海洋生物學家與美術設計師來共同合作。
三、 研究方式
研究第一階段,將海洋保育網iOcean所取得之鯨豚行為資料,透過地理資訊(經緯度),串聯到另一筆海域水質資料,形成一完整的主要研究資料集。接著根據鯨豚目擊活動與受傷擱淺的資料分布點,以資料探勘的群聚分析法,將台灣海域切成7個區塊,來進行各別探索。
第二階段繼續針對上述分割好的各海域區塊,探索2002~2022年這20年之間的水質變化,包含水溫、鹽度、PH、溶氧、懸浮固體、葉綠素等水質相關資訊,同步串聯20年間鯨豚的行為與受傷擱淺資訊,進行觀察與比對,並歸納出幾個可能因子,包含地理環境、河口淡水濃度、海象天候狀況及人為因素,都是可能影響海域水質的原因之一,同時也針對這20年間整體的環境變化,探討對鯨豚生態的整體影響。最後,為讓資訊更一目了然,本研究將結果以視覺化的圖表呈現,提供專家可更快看出水質異常點,於未來能夠繼續對應鯨豚擱淺的原因來進行討論。
四、 結果與討論(對應研究目的)
海洋保育以「潔淨海水(Clean Water)」、「健康棲地(Health Habitat)」、「永續資源(Sustainable Resource)」為目標,本研究主要將最終資料視覺化成果,藉由各種教育學習場域,如學校、博物館、演講與相關研討會議,來推廣與公開給對鯨豚保育有興趣,以及對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議題興趣的民眾,進行開放討論。由於本研究只針對部分水質資料進行分析,無法完全詮釋或以學術角度說明真正影響鯨豚行為與受傷的關鍵因素,因此更需要不同領域專家,如海洋學、環境學、地球科學者來一起加入,引導在未來能夠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在資料分析上,本研究規劃一套資料處理模組,採用Google Colab線上開發介面撰寫,無須安裝複雜的開發環境,就能存取海洋保育網的特定資料集,研究者透過改變參數,即可獲得不同範圍的結果,並更快速的存取到所需要分析的數據資料。
本研究為使用開放資料,結合公民科學家之運作,針對特定議題進行探討,最後建立一活潑生動的視覺化資訊圖,來開啟大眾對於鯨豚生態與台灣海域之間的好奇與關注。以拋磚引玉的方式讓更多人開啟對海洋數據庫的興趣,建立人民客觀且持續性的科學基礎。也期望民間與政府能夠共同合作,規劃各項解決方案,為臺灣打造乾淨水質的海域,替海洋生物留下健康的棲地,與打造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環境,來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促進永續發展。 |
全文 | |
系統號 | NO0000070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