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楊翎
出版日期2010
著作名稱「大洋洲」展演的意義與實踐:環太平洋地區三座博物館的比較
出版者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摘要跨文化展演為博物館人類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本論文旨在透過臺灣、日本和紐西蘭三座環太平洋國家博物館的田野研究,探討由大洋洲展示所開展之跨文化意象形塑的議題,以期釐清國家角色、博物館體制和不同想像社群之間,如何詮釋我群和他群之社會歷史文化,由此建構在地化的意義。
本論文主要從博物館民族誌的角度,處理環太平洋國家和「大洋洲」區域間四個層次間的關係:一是國家政策與博物館的建置經營;二是國家博物館與「大洋洲」的鏈結脈絡;三是「大洋洲」文化展演與蒐藏的博物館實踐;四是國際巡迴展的在地詮釋和意義。筆者認為博物館除了是再現文化知識的人類學田野外,更是製造當代人類學知識和文化消費的場域。博物館一方面作為國家政策機器,承擔輸送宰制階級文化資本的責任;另一方面在形成的過程中,將自己建立成一座神秘的宮殿,有其內在錯綜複雜的知識生產和運作邏輯。
臺灣、日本、紐西蘭同屬環太平洋地區的島嶼國家,長久以來,與太平洋諸島嶼間,即存在著交融混雜和有機鏈結的關係。大洋洲的物件蒐藏和文化展演,交織在三地三座重要博物館網絡之中。從臺灣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日本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紐西蘭的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三館的發展處境和實踐取徑中,可發現博物館和國家角色之間,存在著相互建構的關係。在「大洋洲」博物館化的過程中,亦連結了跨時間、跨空間、跨族群之記憶、權力、空間、藝術與事實的面向,有著不同層次的想像和形構,深受在地的族群認同和歷史記憶的影響,被客體化成為當代民族主義或族群認同的依據。
本論文研究的意義,在於主張「博物館性」的維度,不能固著於博物館田野的本身,應涵蓋多面向之「博物館化」界域,包括地方政治和經濟等外圍動態現實因素,以及社會對文化區域的鄰近感和表達態度。同時也藉此澄清博物館現象背後異化游移的本質,從而反思人類學民族誌區域延續和流動變遷的課題。
資料連結Full Text
系統號NO000006289

May 10 2024 17:17:25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