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整合系統-相關推薦

 
作者黃釗俊;黃國斌
出版日期20211017
已接受20210924
接受證明Full Text
著作名稱運用SOS展示系統結合地球科學及環境教育
會議論文集2021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主編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會議名稱2021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
會議地點本次研討會採線上辦理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國際性會議Y
主題科學教育;展示
關鍵字SOS展示系統;地球科學;環境教育;生態影片;全球觀
摘要SOS(Science on a sphere)展示系統是一套由NOA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開發的球型投影系統,經常結合NOAA及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所提供的海洋、大氣和太空探索研究影像,用於地球科學教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於2005年引入此項設備(如圖一所示),除了自動播映節目外,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參與,在每個開館日提供4個場次的現場展示演說(Jeff et al., 2015),透過工作人員的引導,讓觀眾使用立體的思維重新認識行星、大氣、海洋及地殼運動。由於在NOAA和NASA長時間累積的衛星資料中,可以看到整個地球上的環境變化,例如:北極海冰的消融、森林的消失等,所以我們希望將展演項目從地球科學拓展到環境教育,產生跨領域的知識連結,以全球觀的視野讓觀眾更能體會地球上的環境變動,都是與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


圖一:科博館SOS劇場,透過球型投影展示,配合工作人員演示解說

在教案開發方面,挑選生態影片中出現的主題,配合NOAA及NASA全球化呈現的素材,目前我們規劃了「洋流與垃圾」及「生物多樣性分布」兩個教案。在「洋流與垃圾」中,利用NOAA資料庫中的浮標位置資料及洋流模式,可以看出大洋環流系統的流向,並模擬浮標隨著洋流移動,浮標會在一段時間後匯聚於某幾個區塊,而匯聚的區域正好就是各大洋垃圾帶的所在之處,以此不只講述了洋流的概念,也包含了環境保護議題。「生物多樣性分布」教案,除了使用國際衛星影像及數據庫了解各種區域環境及生物的關係外,還預計結合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台灣在地化生物多樣性資料,讓觀眾不只看到全球資訊,也能認識這片土地。

圖二:「洋流與垃圾」教案中,模擬浮標隨洋流移動匯聚於某幾個區塊

自2012年暑假開始,科博館推出臺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以生態影片賞析搭配專家導讀的方式進行環境教育,讓觀眾在學習成效上呈現出態度或價值觀的明顯轉變(吳景達,2015)。有別於學校教育體系,非制式教育體系常藉由影片來增加多元文化的認識(洪琦婷,2003),而且比單純的講述更可以增強觀眾對於某些概念的理解(Stace et al., 2015)。另外,本館結合到校服務活動,同時也跟教育部委託輔導的六個分布在臺灣各地的自然史教育館合作,開辦了影片播映的下鄉服務。為了讓到校及下鄉服務也可以運用我們開發的教案,我們規劃改以行動版的SOS Explorer進行展演,雖然無法使用球形投影,但仍可透過平面呈現球面動態,傳達立體化知識概念(W. Liao et al., 2020)。同時,也可補強專家學者無法到場導讀的部份,讓環境教育不只是環境教育,也可以是多元知識學習。

將SOS展示系統同時結合地球科學及環境教育,不只拓展出新的跨領域知識運用,也是增強對環境的認知。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開發此種跨領域類型的教案,後續的教育成效將需要進一步使用評鑑系統來確認。除了預計採用傳統的問卷式調查,還希望能發展出觀眾的自我評量機制,讓觀眾可以反思自己的認知歷程。因為,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希望能提升觀眾的後設認知能力,能將學習到的知識,實際落實於生活之中。
全文Full Text;Full Text
系統號NO000006207

May 10 2024 17:17:25
nmns/nmnsweb_2nd_targe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