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何傳坤
一、舊石器時代—左鎮人化石地點(距今30,000至20,000年)
台南地區在更新世晚期與中國大陸相連,以狩獵及採集為生的先民可能隨著南遷的動物群,在左鎮鄉菜寮溪留下他們的化石記錄。1971年台大宋文薰教授,與台灣省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台南收藏家郭德鈴先生收藏的菜寮溪化石中,發現了屬於人類右頂骨殘片。1974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教授也在潘常武先生的收藏品中,找到另一片採自菜寮溪的人類左頂骨化石。這兩片化石經日本學者研究是屬於現代人右頂骨,年代經氟和錳計量的測定,約為距今二萬至三萬年。後來,在左鎮附近又發現了少數人類頭骨化石殘片及牙齒,經對比研究後,命名為「左鎮人」。1999年日本學者又在當地收藏家手中找到兩顆牙齒化石,其中一顆採自菜寮溪的大臼齒。據他們推測年代可能早到5萬年。到目前為止,「左鎮人」代表了本區更新世晚期的最早居民。
二、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
1962年國分直一教授根據台南台地上及邊緣發現的史前遺址海拔高度的分布,提出台灣西海岸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層序。林朝棨教授於1960年也嚐試利用貝塚的古地理位置與海拔高度來推測西南部的海進及海退現象,顯然兩者有密切的相關性。對研究史前的人地關係,土地利用的模式有不少啟示。
1. 大坌坑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前)
台南地區史前遺址分布在嘉南平原及中洲台地河階附近。南關里的灰坑內涵及八甲遺址位置與出土的大量大坌坑式陶片(圖1、2)貝類遺留,可推測海洋資源的利用是主要的生活型態。石簇及骨尖器反映了狩獵也是攝取營養的方式之一。由八甲村遺址文化層的厚度以及範圍來推測當時聚落(900×300m),在南部史前聚落大小分類標準中,屬於中型聚落。農耕工具因出土數量不詳,難以推測其在生業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南關里遺址出土不少橄欖石玄武岩製成的石斧。這種石料,國分直一教授認為來自澎湖,也認證了臧振華所提出南關里遺址與澎湖果葉類緣關係的看法。根據洪曉純追溯台灣西南部玄武岩錛的礦源,也證明了兩岸兩地之間關係密切。
南關里遺址發現的墓葬葬式及頭向,若與高雄鳳鼻頭遺址以及澎湖的鎖港遺址出土的墓葬相比較,可進一步發現3個遺址在大坌坑文化時期的互動關係相當頻繁。
2. 牛稠子文化(距今4500至3500年)
歸屬這一時期的遺址多集中在嘉南平原至台南台地、中洲台地頂部,龍崎丘陵至新化丘陵及曾文溪沖積平原緩坡地形。遺址的海拔高度10至40m不等。依遺址的面積大約可推估當時的聚落可分成大(320,000㎡)、小(30,000㎡)兩種。其中牛稠子遺址的文化層厚度高達110公分,可推知該址代表長期定居的農村。日常生活用具中以紅色細繩紋陶容器,石器以農具及木製工器為主。除了打獵之外,捕魚也是重要的一環。石器的材料大量地採用橄欖石玄武岩,與大坌坑文化相似,礦源來自澎湖地區。一方面表明了牛稠子文化與大坌坑文化的連續傳承關係,也不難看出牛稠子文化與澎湖地區的交往關係。
3. 右先方文化(距今3500年)
右先方遺址於民國90年初,台南南部科學園區進行園內二期二階工程時,於數處集水井附近,發現了零星的陶片散佈。後經考古隊鑽探,證實為距今35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遺址。
右先方遺址位於右先方舊聚落北側,地勢平坦,海拔約在6.1公尺左右,遺址範圍約450×250公尺,文化層厚度約40公分。
根據考古隊初步採集及發掘,出土的陶器中以橙色灰砂及泥質陶為主,器型多為罐、缽,以及飾以劃紋之黑色陶環、紡輪等。出土的石器,除以橄欖石玄武岩製中鋒刃器外,亦見頁岩石片及砂岩磨石。另在探坑中發現牡蠣殼殘留。該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內涵及年代測定為距今3500年,考古隊認為屬於牛稠子細繩紋陶至大湖文化的過渡時期遺址。這個遺址的發現對於建立台南地區史前文化的層序具有關鍵的地位。
4. 大湖文化(距今3500至2000年)
已發現的遺址集中在曾文溪沖積平原東側,但有向丘陵西緩坡延伸的趨勢。大湖文化時期遺址的面積也反映出聚落可分成大(900×900m)、中(500×200m)、小(300×150m)3組。這種現象可能與人口的擴增有關。其中位於嘉南平原南側沖積平原上的看西遺址不但面積大,而且文化層的厚度也代表了該址是屬於一個長久定居的大型聚落。另外,發掘面積高達500㎡的烏山頭遺址,其文化內涵之豐富也說明了大湖文化時期,先民們的生活工具及用品與牛稠子文化期出現了差異。前者是以黑色陶具為生(圖3),生產工具如紡織用之紡輪及打漁工具均為紅色陶製。石器工具之石材除了部分繼續來自澎湖外,板岩製石器之出現也表明了大湖文化的互動圈有向東側高地擴大的趨勢。
烏山頭及五間厝遺址出土的墓葬出現了女性死後厚葬及拔牙現象、頭向一律朝北及陶缽陪葬的習俗(圖4),充分表明了大湖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及社區意識外,也彰顯其與牛稠子文化之相異性。
5. 蔦松文化(距今2000至400年)
蔦松文化遺址分布在不同的西海岸地形中,如沖積平原、丘陵河階、台地緩坡、丘陵殘丘地帶。易言之,聚落的所在地,也可從遺址的海拔高度見其一斑。蔦松文化遺址發現的數目不但說明了向內陸擴散的現象,也反映了人口增加、村落散居的趨勢。近河階的遺址文化層較薄,代表居住的時間較短;近平原及台地緩坡的遺址不但面積較大而且文化層較厚(如番子塭、西寮及蔦松遺址),表示其聚落規模較大。特別是西寮遺址面積高達3,230,000㎡。與大湖文化時期的聚落相比,西寮遺址可能屬聚落群或是文獻記載中所指涉的麻豆社。出土的文化遺物不但類型多,而且在量的方面遠非前期文化所能相比。其中骨製工具、裝飾品、玻璃器、鐵器及貝飾的出現不但代表了物質文化及工藝技術之改進,也說明與外來漢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及接觸。但是墓葬習俗卻承續了大湖文化的傳統,如多具成排共埋、仰身直肢、頭向朝北、陪葬品及拔牙現象等。兩種文化接觸之後果,可能導致了族群的爭鬥行為,如五間厝墓葬人骨肩胛骨上的砍痕以及1939年金子壽衛男於蔦松東貝塚中發現帶有刀痕之人類顎骨可做為佐證。
另外,從灰坑中出土大量的植物種子以及動物遺存,說明當時的農耕、採集及狩獵在生業系統中的主導地位。蔦松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的貝殼及貝飾,表示當時的海岸線離遺址不遠以及蔦松人大量食用貝類。根據上述考古證據以及蔦松遺物出土的鳥頭狀器(圖5),黃台香及劉克竑認為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應屬祖裔關連。這個推論因南科五間厝遺址新發現的西拉雅文化層,可能要重新思考。
6. 平埔族西拉雅文化(距今400至50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隊在園區的五間厝、五間厝北遺址的上層,發現了400至500年前為堆垃圾而挖的坑穴。因這些文化現象出土的地點及推斷年代與歷史文獻所記載的西拉雅平埔族相符,考古隊稱之為西拉雅文化。
這些坑穴內不但出土了剩食遺留及廢棄的工具,也出土了蔦松文化中典型的素面紅陶以及大量漢人所使用的硬陶及瓷器遺存。這也說明了西拉雅人與漢人開始接觸交往。出土的大量生態遺留說明了當時食物的種類與蔦松文化相同,廣泛地食用貝殼、魚及獸骨。使用的鐵器也較蔦松文化的大。在裝飾品方面,出現了刻劃細微的鹿角、貝珠、瑪瑙珠及玻璃環等。
7. 近代漢人文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隊在園區的道爺及北三舍遺址發現了漢人文化層。出土的漢人器物包括質地堅硬的甕、盆及精美的瓷碗、碟、盤。另在道爺遺址發現了一座占地400㎡的墓園,墓園用運自大陸的紅磚砌成。值得注意的是,墓前方出現一條用瓦管鋪成的排水渠道,誠屬台灣地區考古發現的首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