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澤.指導/屈慧麗

  各位觀眾,當你參觀過「圓明園重現台灣」特展時,是不是對於這些青銅器的精美及其藝術價值讚賞不已,你知道這些器物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嗎?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所謂青銅,指的就是銅、錫、鉛合金,不僅可使銅的熔點降底,容易鑄造,還可使器物硬度加大、表面光亮等諸多優點。鑄造方法有二,塊範法及失蠟法。我就以塊範法鑄造簋(盛食器)為例來說明。塊是分成數塊的意思,範是模範、模子。以數塊模子合起來,注入青銅液,使其成型。步驟如下:
  1. 以陶土做簋的實心泥模外型,在表面雕塑紋飾,或可用印模法印上紋飾,再將泥模陰乾。
  2. 在泥模上塗上脫模劑,再敷上泥做外範,便可將紋飾翻印在外範內。外範分成二塊,以便脫開,其邊緣做卡榫,可使合範時對準,再做下範上範,將外範、上範、下範陰乾。
  3. 刮去實心泥模表面(刮去的部分即為器物的厚度)。
  4. 將內模、外範、上範、下範分別進窯低溫(約600℃)燒烤。
  5. 將四部分塗脫模劑後合範。
  6. 將青銅液(現以蠟替代)倒入上範預留的澆口。
  7. 待冷卻後,打破外範,掏空內模,即可成形,加以適當拋光。由上可知青銅器鑄造過程的不易,所以古時候銅器除了實用以外,也可代表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及尊貴象徵。塊範法鑄造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延用至今的許多機械、飛機零件、鞋底都還是以這種方法來做。特展期間,每天上午11:00,於古代中國人展示區,特別推出「青銅鑄造—塊範法」實地示範,機會難得,要去看喔!
在實心泥模上以印模印出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