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0.某些螞蟻具有增加免疫力,增強體質效果,目前已有不少商品化產品出現。

 你可曾想過,特定的蝗蟲、蟋蟀和螽蟴種類具有良好藥效?

文.圖/詹美鈴

 你覺得喉嚨有痰,聲音嘶啞嗎?在藥方中加入蟬蛻可以減輕你的不適;如果是食慾不振、大便不暢,藥方中則可加入蠶沙(蠶蛾幼蟲糞便);如果是跌打損傷,瘀血攻心時,則地鱉蟲(蟑螂的一種)可能出現在藥方裡,以減輕痛苦。不要覺得噁心,這些昆蟲或昆蟲的產物其實是非常具有療效的。早在漢代最早的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提到昆蟲具有藥用價值,並記述了21種具有藥效之昆蟲。而在1596年出版的「本草綱目」中,則提到了73種藥用昆蟲,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更補充11種昆蟲種類。隨著科學的發達,到了1996年在大陸所出版的「全國中醫名鑒」中所收錄的藥用昆蟲種類即已達208種,由此可見藥用昆蟲的發展潛力無限。

 昆蟲可供藥用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1)卵或卵囊:如山蟻子(螞蟻卵)、桑螵蛸(螳螂卵囊)(圖1);(2)幼蟲蟲體:如桑蠹蟲(天牛)、杞蟲(天蛾)、茴香蟲(鳳蝶)、蠐螬(金龜子)、五穀蟲(蛆)(圖2);(3)幼蟲體液:如大蓑蛾(避債蛾);(4)蛹:如柞蠶蛹(天蠶蛾蛹);(5)繭:如蠶繭、雀瓮(刺蛾繭);(6)蛻皮:如蟬蛻(圖3);(7)成蟲:如斑蟊、龍蝨、螢火蟲、螻蛄、九香蟲(椿象)、地鱉蟲(圖4);(8)糞便:如蠶沙(圖5)、游蟲珠(圖6);(9)產物:如蜂蜜、蜂王漿;(10)分泌物:如蜂蠟、蜂毒、蟲白蠟(介殼蟲)、紫膠(紫膠蟲);(11)巢:如露蜂房(虎頭蜂巢);(12)蟲癭:如沒食子(沒食子蜂)、五倍子(蚜蟲)(圖7)等;(13)感染真菌之蟲體:如僵蠶(蠶)(圖8)、冬蟲夏草(蝙蝠蛾幼蟲)、蟬花(蟬若蟲)。

 在很多研究較為透徹的昆蟲種類,如家蠶等,從卵、幼蟲、蛹(圖9)、蠶蛻、繭及糞便等均被研究出具有藥效,而有些種類的昆蟲甚至已有商品化包裝大量販賣出售(圖10)。這些昆蟲蟲體本身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生理和病理產物,大多為直接乾燥保存,但也有些必須是新鮮蟲體才具藥效。

圖1.桑螵蛸螳螂的卵囊,具有具有補腎固精及縮尿作用。 圖2.五穀蟲為大頭金蠅的蛆,具清熱解毒作用。 圖3..蟬蛻在中藥藥方中使用不少,對於感風熱、頭痛、小兒驚嚇夜哭有效。
圖4.地蟞為蟑螂的一種,具有具破血去瘀、續筋接骨的功效。 圖5.蠶沙為家蠶的糞便,具有袪風燥濕、鎮痛之效果。 圖6.游蟲珠為澳洲蟑螂的干燥糞便,可治熱咳痰盛及解蜈蚣或蛇類咬傷之毒。
圖7.五倍子為蚜蟲所造的蟲癭,有止咳、止瀉和止血之效果。 圖8.僵蠶家蠶幼蟲受到白僵菌感染所產生,有解熱化痰之效。 圖9.蠶蛹具有去蛔蟲、消渴功效。

 有那些類別的昆蟲已被研發出具有藥效呢?整理文獻發現,這些昆蟲包括:總尾目(衣魚)、蜚蠊目(鱉蠊、姬蠊、蟑螂)、等翅目(白蟻)、螳螂目(螳螂)、直翅目(蟋蟀、蝗蟲、灶馬、螽斯、螻蛄)、革翅目 (蠼虫叟)、嚙蟲目(茶蛀蟲)、蝨目(蝨)、蜻蛉目(蜻蜓)、半翅目(椿象、床蝨、水黽)、同翅目 (紫膠蟲、介殼蟲、蚜蟲、蟬、蠟蟬、粉蝨)、脈翅目 (蟻獅)、毛翅目(石蠶蛾)、鱗翅目(蠶蛾、避債蛾、天蠶蛾、天蛾、尺蛾、蝙蝠蛾、刺蛾、螟蛾、夜蛾、鳳蝶、蛺蝶、粉蝶、弄蝶)、鞘翅目(隱翅蟲、步行蟲、擬步行蟲、扁蠹蟲、芫菁、叩頭蟲、豉蟲、金龜子、糞金龜、獨角仙、龍蝨、螢火蟲、天牛、吉丁蟲、象鼻蟲)、膜翅目(蜜蜂、竹蜂、長腳蜂、胡蜂、蜾嬴蜂、癭蜂、細腰蜂、螞蟻及雙翅目(麗蠅、虻、食蚜蠅、蚊子、家蠅、蝨蠅)等。在這些昆蟲當中,有很多物種均為人類所認定之農業或衛生害蟲,能夠化害蟲為藥用益蟲,值得鼓勵。

 從藥性來看,在「神農本草經」中,將藥用昆蟲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其中上品為無毒久服不傷人者,包括蜂蜜、蜜蠟、桑螵蛸等﹔中品為無毒或毒性中度,包括露蜂房、蚱蟬、僵蠶等,下品則屬毒性較強者,包括蠐螬、雀瓮、斑蝥、螻蛄、螢火蟲、衣魚等。一般來說,昆蟲類藥材藥理活性較強,作用明顯,若使用得當,效果奇佳。其主要功能在於可調理人體的生理代謝機能,疏通全身脈絡,抑制各種病菌,而達到對於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昆蟲除了可用內服方式,治療各種疾病並增加免疫力外,也可以外敷或貼穴方式外用,如將蟑螂製成的藥膏敷於患處可治療瘡癤,而糞金龜所製成之藥膏則可治痔瘡等。

 雖然各種藥用昆蟲相當具有療效,但仍需要注意其各種昆蟲藥材之特性、製備方式、用量、與其他藥材之間的相互配合性及個人體質而斟酌,因此最好依從醫師指示,但最重要的則是所入藥之昆蟲物種必須審慎確定,否則有可能因使用錯誤的物種,而達不到預期效果,例如目前常見的冬蟲夏草,必須為蝙蝠蛾科Hepialus armoricanus的幼體被麥角菌科真菌Cordyceps sinensis寄生,才具藥效,如果是其他種類昆蟲,則可能不具藥效或具其他效用。以「本草綱目」為例,李時珍在研究古書時即發現很多分類上的錯誤,例如錯將蟲類當木類,或種類鑑定有誤等,所以才決定要重新整理編寫一套醫書。本草綱目歷時30年才完成,作者不但詳述每種昆蟲產地、形態、採集方法及其在各地之各種異名外,亦說明該藥物的特性味道、效用、如何製成藥劑及各種臨床處方,同時更糾正一般大眾的錯誤觀念,希望能藉此讓使用者對各種昆蟲藥材之特性與差異更加瞭解。此書後來更被譯成十多種譯本流傳國外,連學者達爾文都聲稱此書為當時的中國百科全書,足見其受重視之程度。儘管如此,在本草綱目中仍有少數缺點與混淆之處,如李時珍將昆蟲分成「卵生」、「化生」和「濕生」三類即是較不科學之分法,另外,此書提及蜉蝣之形態與藥效,實為金龜子幼蟲,卻因與朝生暮死的蜉蝣名稱相同,而造成後世混淆。

 由於昆蟲種類和數量相當多,且繁殖力大、生活史短,同時所需要的空間不大,所以非常適於飼養,再加上昆蟲的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各種氨基酸、蛋白質及微量元素等,同時又含有各種藥理活性,目前更有許多昆蟲成份被研究出含有防癌及抗癌之功能,顯示藥用昆蟲之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價值極高。然在開發出更多的藥用昆蟲之前,當務之急仍在於加速建立基礎昆蟲分類資料,以確保藥用昆蟲鑑定之正確性,並便於未來之正確利用。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