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廖仁滄 到野外活動的人,在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或是山溝旁常會發現一種葉子長達兩公尺以上的蕨類植物,它是誰呢?它就是本文的主角—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聽起來真是個充滿仙氣的名字,您知道這麼「神氣」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蕨類植物是不會開花的,所以當然觀音座蓮絕對不是花長得像蓮花,觀音座蓮每一片葉片的基部都有兩片托葉,葉子萌發前,這兩片肥厚的托葉保護幼葉不受外界侵擾破壞,隨著葉子的成長到枯萎,托葉一直不脫落,許多老葉枯萎後遺留下來的托葉集聚在塊狀的根莖上,看起來就像是寺廟中觀音菩薩盤坐的蓮花座(圖1),觀音座蓮這個特殊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除了聚集成蓮花座般的托葉外,觀音座蓮還有其他的特殊構造(圖2),比如說它葉柄上特殊的「葉枕」構造,這個構造可以控制葉片水分的進出,當陽光強烈或是水分缺乏時,葉枕細胞萎縮,使得葉片、羽片下垂,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藉此度過短暫的缺水環境。 再來它的小葉上有所謂的「逆行假脈」,什麼是「逆行假脈」呢?一般植物的葉脈彼此相連,這樣才能輸送體內的水分及養份,而逆行假脈不跟其他葉脈相連,是從葉緣向內生長的,所以有的書上稱為「回脈」。逆行假脈可以幫助葉片展開,在陰暗的環境下才能接受更多的陽光。除了上面這些特殊構造之外,觀音座蓮的葉柄上有一道如刀痕般的白色線條,想知道這些線條有什麼特殊功能嗎?來一趟植物公園參觀「台灣蕨類植物特展」就知道了(圖3)!觀音座蓮和其他三百多種蕨類植物一起等著您來發掘它們的故事呢! 觀音座蓮喜歡溫暖半遮蔭的環境,對乾旱的忍耐程度中等,在庭院陰暗處、室內明亮通風的角落都可以欣欣向榮,於是花市開始出現觀音座蓮的盆栽,不過在選購前請記住它會長得很大,如果家中空間不夠大還是算了吧!更不要為了種它,跑到山裡去挖,要馴化這麼大一棵植物得花上不少精神,不如饒了它,讓它在山林裡快樂的長大。那花市販賣的植株是哪裡來的呢?從山裡挖回來種?大費周章的結果只能種一棵,未免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前面我們提過觀音座蓮有肥厚的托葉,把分離的托葉拿來繁殖,可以長出新一代的生命,而且對原來的植株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除了觀賞,觀音座蓮還有其他用途,它全株是不是看起來「肉肉的」啊?告訴大家,觀音座蓮體內除了大量的水分之外,還含有高量的澱粉,把葉柄處理後炒來吃或是把嫩芽燙熟拌醋或醬油食用,味道都不錯,不過因為處理過會有點黏黏的,有些人吃不太習慣。無論如何,取食時請不要趕盡殺絕,取食需要的份量就好,留一些給森林中的動物吧!
圖1.觀音座蓮肥厚的托葉聚集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觀音菩薩腳下的蓮花座。
圖2.觀音座蓮葉子羽軸連接葉軸的地方有膨大的葉枕(圈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