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楊宗愈
苧麻屬(Boehmeria Jacq.)在蕁麻科當中並不是一個大科,全世界約有120種左右,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只有9種,而出現在蘭嶼的就有兩種,他們是密花苧麻(B.
densiflora Hook. & Arn.)(圖1)及青苧麻(B. nivea (L.) Gaudich. var. tenacissima
(Gaudich.) Miq.)(圖2)。
密花苧麻多數為灌木狀,環境好時也可以長成高達4公尺的小喬木;新的小分枝往往被有平鋪的細毛,成長後則枝條多呈無毛狀。對生的葉子呈卵狀披針形,約有5~24公分長,2.5~5公分寬,細鋸齒狀的葉緣,三出葉脈(圖3),上表面布滿平鋪的剛毛,下表面則主要是沿著葉脈部分被毛,摸起來是屬於粗粗厚厚的紙質或是亞革質;長長的葉柄往往呈淡的紫紅色或淺綠色;托葉為淺黃綠色的三角形(圖4),早落。雌雄同株、異花,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花被片4枚,瓣狀排列;雄蕊4枚,白色(圖5);中央有一退化子房。雌花之花被片呈筒狀,頂端2~4裂;子房位於其中,而柱頭絲狀,宿存(圖6)。果實為瘦果,細小,完全包被在宿存的花被片中直到成熟掉落。
青苧麻和其他分布在台灣苧麻屬的植物,有一個最容易辨識的特徵就是它的「葉序」,青苧麻的葉子是互生,其他種類都是對生。青苧麻的生活型主要是灌木,不過有時候可以長到1.8公尺高;莖為灰綠色,表面密被柔毛。葉子除了前面說過的互生排列外,在形狀、大小上也是多變化的;例如葉形,多數是廣卵形,不過也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而長度則是4~18公分,寬有2~13公分,葉上表面摸起來有時澀澀粗粗的,下表面則呈淺綠色或白色(圖7),質地上應是屬於紙質;葉子尖端為銳尖形或長長的尾狀,葉緣則是鋸齒狀或齒狀;葉柄肉質被毛,約公分長;托葉淺綠色,在基部兩兩癒合,早落性。圓錐花序腋生,雌雄異花,都呈淺綠色(圖8)。雌雄花都很小,花被片都為絲狀。同密花苧麻一樣,果實是瘦果,細小,也是被宿存的花被片完全包裹住直到成熟。
密花苧麻和青苧麻在台灣低海拔地區都是屬於常見的植物;除此之外,前者還分布到華南地區、琉球及菲律賓等地,後者則遠到印度、東南亞、中國、爪哇及日本。在蘭嶼,本屬植物主要使用到的是青苧麻,達悟話叫做“ranao”,當地人剝取莖皮並搓揉其纖維成線,做為婦女織布的原料之一。雖然今天的二位主角在台灣也可以看到,不過既然您已經遠道而來了蘭嶼,走一趟燈塔,在途中就很容易看到小喬木狀的密花苧麻;繞一圈蘭嶼,在紅頭村附近(約27公里處)更容易就看到成片的青苧麻,何樂而不為呢!
下一期將把分布在蘭嶼常見的蕁麻科植物做一個段落性的介紹,就會再進行下一個熱帶區系的家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