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周文豪
小時候,阿公曾指著牆角的黑眶蟾蜍說:「別走近,給牠吹了氣會變成『大卵巴』。」我當時很納悶,明明田裡的小青蛙和市場上賣的大田雞也都會不時鼓著下巴「吹氣」,為什麼只有黑眶蟾蜍會把小孩子吹出「大卵巴」?長大之後,才知道「大卵巴」就是脫腸,根本與黑眶蟾蜍無關。
台灣山區盛產另一種盤谷蟾蜍,阿里山的鄒族稱之為fo-gu-ge-no a-kue-go-u-tza,意指「雷公的青蛙」。既是雷公擁有的野生動物,鄒人在信仰上難免對它產生禁忌。傳說有婦女在樁打小米時看到蟾蜍出現一旁,便好奇的戲弄牠,卻不小心把那隻蟾蜍整死了。雷公聞之震怒,用巨大的鍋子把她們罩住以示懲罰。從此之後,人們看到蟾蜍就不敢再戲弄牠們了。此外,鄒族也盛傳碰到蟾蜍會遭雷擊,過去仍有一看到蟾蜍便紛紛走避者。我不是鄒族,但我相信鄒的小孩長大上學之後也會恍然大悟,雷電是自然現象,摸了盤谷蟾蜍根本不會遭雷劈。難道這一切完全是大人亂掰胡謅的嗎?我想不是,基本上那只是兩則傳說或神話,它的根本緣由該是一片的善意。或許過去漢人或是鄒族的長者感於蟾蜍全身布滿毒腺,為了不讓小孩去接觸牠們而生此說。
青蛙與蟾蜍都屬兩生類,一般蛙類沒有尖牙利爪,遇上天敵時既無力反擊也無從威嚇起,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能跳多遠就跳多遠,逃得越快越能保命。青蛙還有一招,一躍潛入水裡之後,可以賴在水中好一陣不出來呼吸,再有耐性的天敵也莫可奈何。然而,那五短身材、臃腫癡肥的蟾蜍,跳嘛跳不遠,跑也跑不快,似乎不把對方看在眼裡,頂多鼓漲著身體,裝腔作勢一番。那麼,牠們憑什麼慢吞吞的?答案很簡單,蟾蜍是有毒的,不怕死的就吃吃看。我曾在野外看過一條不明究理的錦蛇死在路邊,口中含著一隻死亡的蟾蜍,顯見蟾毒的威力之一斑。我以前養過一隻狗,牠每看到蟾蜍便有痛苦的行為展現,牠會對著蟾蜍狂吠,就是不敢張嘴咬牠一口。聽說蟾蜍的毒素會麻醉狗的呼吸系統,受過教訓的狗不會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