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成熟後的果實呈銀白色,我認為這是紅頭咬人狗最美麗的時期。

文.圖/楊宗愈
圖1.出蘭嶼航空站往右邊望去,就可以看到淺綠色的紅頭咬人狗。  

  當您下飛機離開蘭嶼航空站時,請向右方(往漁人社區、紅頭村方向)看過去,在刺桐(158期,90年1月)的旁邊,淺綠色的大樹(圖1),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紅頭咬人狗。
圖2.蕁麻科中有許多有毒植物,例如蠍子草葉子上下表面的毒刺。
  乍聽到「咬人狗」這個名字,一定會想:要小心這種植物!沒錯,咬人狗、咬人貓、蠍子草(圖2)都是蕁麻科中有名的有毒植物,在野外若是不小心碰到它們莖上的刺(咬人貓)或是摸到葉子上的腺毛,包您會又癢又疼個大半天;不過今天的主角紅頭咬人狗可是例外,它的莖、葉上面可沒有毒刺或是腺毛,所以不小心摸到是沒有啥關係的,倒是碰上結果時期,可能還會為之驚豔! 圖3.淺綠色的紅頭咬人狗葉子,主要是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紅頭咬人狗(Dendrocnide kotoensis (Hayata ex Yamam.) B.L. Shih & Y.P. Yang)是屬於咬人狗屬(Dendrocnide Miq.)的一種雌雄異株的落葉性小喬木,樹幹光滑無毛,皮孔不明顯。單葉互生螺旋狀排列,淺綠色,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圖3),大小變化頗大,曾經有長達40公分及寬21公分的紀錄,表面幾乎光滑無毛或是有些無毒性的短毛,摸起來是屬於軟軟的紙質,葉子邊緣為無缺刻鋸齒狀的全緣;葉柄多汁肉質狀,可達15公分長;托葉淺綠色,正三角形,長寬都約為1公分,早落。雌、雄花序都是由葉腋長出(圖4);雄性花排列成圓錐聚繖狀的團繖花序,雌性花則為圓錐聚繖狀的二歧聚繖花序。雄性花淺黃綠色,絲狀苞片多數(圖5),中有一不孕性雌蕊;雌性花多枚排在一扇形的花托上,具單層4瓣的花被片,沒有不孕性雄蕊,苞片為三角形。果實為瘦果,被肉質腎臟形的花被所包裹,剛結果時為淺紫色(圖6),成熟後為銀白色(圖7)。 圖4.紅頭咬人狗不論雌性或是雄性花序都是由葉腋長出,非常容易辨別。
  咬人狗屬的植物在台灣有兩種:咬人狗(D. meyeniana (Walp.) Chew)及紅頭咬人狗;而台灣的這種咬人狗可真是會「咬人」的喔!莖上、葉片上及花序上面都有毒刺毛;咬人狗除了出現在菲律賓外,全台灣低海拔次生林中都有分布。不過「溫和的」紅頭咬人狗可就是台灣的特有種,主要分布在蘭嶼,東台灣也有出現的紀錄。
圖5.紅頭咬人狗的雄性花淺黃綠色,基部有許多絲狀的苞片。
  紅頭咬人狗在蘭嶼為當地人祈福、禳災、避邪的一種重要植物,當地的達悟語為“agatun”;又在製作石灰(配合檳榔食用)的時候,也會加入一些咬人狗的葉子,因其辛辣的味道能使得石灰更好吃。

  為了自身的安全,給您一個良心的建議,先去蘭嶼認識一下這種沒有毒性的紅頭咬人狗,如此在台灣若是看到相似的種類,可以提早想到它可能是會咬人的「咬人狗」囉!
圖6.紅頭咬人狗剛結果時為淺紫色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