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學家們已分離及鑑定出上千種昆蟲性費洛蒙的化學結構,一般來說,昆蟲性費洛蒙的化學分子量介於200~300之間,多為長鏈的C10-C18,具有1~3個不飽和鍵,官能基為醛(-CHO)、醇(-OH)及酯(-COOR)類物質,或松烯類的衍生物,具有揮發性,可經空氣或水擴散至遠距離。根據這些化學結構及功能,可將費洛蒙區分為如下幾種:引起同種異性個體性衝動及為了達到有效交配與生殖以繁衍後代的性費洛蒙(圖3);幫助同類尋找食物、遷居異地和指引道路的招募或蹤跡費洛蒙;通知同種個體共同採取防禦和攻擊措施的警戒費洛蒙(圖4);為了行群聚生活而分泌的聚集費洛蒙等(圖5)。
圖3.性費洛蒙為昆蟲雌雄間交往的化學語言(大褐斑枯葉蛾交尾)。
|
圖4.某些昆蟲為了達到防禦或逃避敵害之目的而分泌警戒費洛蒙(長腳蜂)。
|
|
一般而言,性費洛蒙大部分由雌性個體生產,但某些種類的雄蟲也會釋放性費洛蒙。某一種類昆蟲所釋放的性費洛蒙只對同種昆蟲的異性個體有作用,對別種昆蟲卻亳無效果,因此,昆蟲不會發生種族混亂的現象。一般來說,雌性昆蟲所分泌的性費洛蒙,作用距離較遠,吸引力強;雄性昆蟲分泌的性費洛蒙,作用距離較近,只起安定雌蟲接受交尾的作用。生產性費洛蒙的腺體,雌性多集中在腹部尾端,而雄蟲分散在胸、腹、足或翅等部位。性費洛蒙的感受器官,大多分布在頭部觸角。
第一個性費洛蒙的純化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的科學家卜提南(A.F.J. Butenandt),利用從日本寄來的50萬隻蠶蛾,在1959年成功地分離出12毫克的性費洛蒙,取名為家蠶醇,其化學構造如圖6。研究顯示,一隻雌蛾只要分泌
0.01微克(一微克等於百萬分之一克)性費洛蒙,就能引誘許許多多的雄蛾,可見其吸引力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