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脈麻(Leucosyke quadrinervia C. Robinson)是屬於四脈麻屬(Leucosyke Zoll.
& Mor.)的一種常綠小喬木(圖2)或是灌木(圖3),一般約有2公尺高,但在環境允許下也有7公尺高的紀錄。分枝淺綠色,幼嫩時往往平舖著細毛,然漸漸會脫落轉為光滑無毛的狀態。葉子互生,呈歪斜狀的卵形或是歪斜狀的橢圓形,長約有5~16公分,寬則約是3~7公分,葉先端為銳尖形,葉基部則略呈歪斜狀的圓形,葉邊緣為鋸齒狀,上表面被有細柔毛,下表面則是淺綠色或是白色毛(圖4),但絕對不像「蘭嶼水絲麻」或「落尾麻」那麼地白,葉子摸起來是屬於厚紙質或略粗糙的亞革質,然而四脈麻最特殊也是最好辨認的則是在於它的葉脈,正規說來,四脈麻的葉脈還是有3~5條主葉脈,但是由於葉子基部有些歪斜,所以看起來像是僅有四條主葉脈;托葉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淺綠色至成熟將脫落的棕褐色(圖5),外面被有平舖的細毛;葉柄多汁呈淺綠色,表面也有平舖的細白毛。四脈麻也是雌雄異株的植物,雌花和雄花都不大,但葉腋長出的短梗花序都密集組成球狀,直徑可達0.6~1.2公分,青綠色。雄花的花被片呈瓣狀排列,多是4(~5)枚,雄蕊多為4枚,在花芽時彎曲而開花時則伸出花被片外,退化心皮存在;呈杯狀的雌花(圖6),花被片也多是4裂,子房球卵形,柱頭略伸長且被細乳頭狀的突起。四脈麻的果實和落尾麻一樣也是瘦果,圓球形的頭狀花序,直徑約為0.9~1.3公分長,剛開始時還為橄欖綠色(圖7),隨著果實的成熟,會漸漸發育呈多肉狀,最後熟裂迸開露出裡面的種子。
全世界的四脈麻屬植物僅有35種,主要分布東南亞、印尼及波里尼西亞的南部;本種則只出現在菲律賓和台灣,而台灣又只出現在蘭嶼及綠島。在蘭嶼,四脈麻主要分布在小天池、天池小徑及橫貫公路沿途等處;本種植物主要是在當地房屋落成時,拿來餵食那些被圈養待宰的羊隻,達悟語為“monanamukalin”,意思就是「羊吃的草」。
三種相似的蕁麻科植物都已經介紹完畢,如果有機會前往蘭嶼,一定要親自把「蘭嶼水絲麻」、「落尾麻」及「四脈麻」辨別清楚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