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欲介紹的動物是大熊貓,也許您說應叫貓熊。其實叫熊貓或貓熊都沒錯。牠原來是叫貓熊的,因為牠的臉型像貓,身體像熊。但是在一次早期的展覽中,橫寫「貓熊」二大字,高掛在進門顯見的地方。然而當時人們讀標題如讀商號,習慣由右向左讀,於是就讀成「熊貓」。各媒體也就以熊貓之名介紹給大眾了。此後以訛傳訛,也就習慣叫熊貓了。其實從哺乳動物分類的角度視之,牠既不屬貓科,也不屬熊科。牠的科學分類歸屬,在動物界爭辯了一百多年仍未定論,中國科學家擬將其另立門戶,歸入熊貓科。 大熊貓站立起來的身高約160~180公分,跟一般人差不多高。牠的體重約在80~125公斤之間,身體圓圓胖胖的。牠最特殊的是手掌五指併攏,拇指旁還長出一個偽拇指,可以同人或猴子一樣,捉握東西,用於取食和攀樹。所以可以看到牠手捉拿竹子啃食,這是貓科或熊科動物所沒有的特色。此外,牠不冬眠,這與有冬眠習慣的熊科動物不同。大熊貓生活在山林裡,尤其喜歡有竹子生長的地方,這是因為牠的食物中99%是竹類(圖1)。春、夏之際吃大箭竹、冷箭竹和華西箭竹的新筍,秋天吃這些竹子的新枝新葉,冬天吃方竹、邛竹、剛竹和枴棍竹等的莖。總之,牠的生活離不開竹子。據說牠能吃四十幾種竹子,不過常吃者只有十幾種。 大熊貓一般都過獨立的生活,與同胞素不往來。一隻大熊貓的領域範圍要4~7平方公里之廣。當春季發情時,雌性大熊貓肛門內側的肛周腺,能分泌一種有氣味的、有揮發性的物質,並利用擦拭的動作,將肛門的分泌物質塗抹在樹幹或石頭上,以傳遞自己身體的生理訊息。這種分泌物質能保留一段時間,若路過的雄性大熊貓嗅到這種氣味,會追蹤氣味尋找,而達到雌雄相會交配的目的。如果有二隻雄性大熊貓同時找到發情的雌性大熊貓,一場爭風吃醋的咆哮和打鬥隨即發生,只有勝者取得交配權,才有資格與雌性大熊貓擁抱交媾。不過,雄者辦完事後,拍拍屁股去另找新歡,撫育下一代的責任,完全由雌性大熊貓一手擔當。 雌性大熊貓約5歲性成熟,此後每隔2或3年生1胎,每胎生1或2仔。如果是雙胞胎,也只照顧一仔,另一隻通常被棄養。剛生出來的幼仔,個體很小,還不及人們的一個手掌大,體重只在80~160克之間,大約只有母親體重的千分之一,身體呈肉紅色(圖2),裸露光亮,眼睛緊閉未睜,偶而會發出咩咩鳴叫,引起母親的關注。母親時刻將新生兒抱在胸懷,以保持幼仔的體溫,並時常用舌頭舔幼仔的身體,維護清潔(圖3、4、5)。幼仔的成長快速,15日齡體重增加一倍,眼圈、耳朵和肩部黑色開始顯現。44日齡睜眼,但120日齡才有視覺,且能走幾步。180日齡會走路和爬樹(圖6),並與母親嬉戲玩耍。12月齡體重達30公斤,15月齡斷奶,18月齡離開母親的照顧,開始獨立闖天下,過單身的生活。
大熊貓的野生種群數量,非常稀少,如前所說,估計在1000隻左右。牠已被列為世界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稀少的因素:一方面是雄性大熊貓的外生殖器官短,精液量少,發情不易,「性」趣不高;雌性大熊貓發情高峰期短,發情時不一定引起雄性的興奮,雌雄交配受孕率低。妊娠後產的幼仔個體太小,相當嬌弱,容易死亡。再者食物過於專一化,山中一旦竹子開花枯死,大熊貓就有饑餓死亡之災。另一方面,大熊貓的棲地因砍伐森林、墾荒耕種、築路運輸等,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使適宜棲息的面積大為縮小,且被分隔化,而使不同族群間無機會交流、通婚,導致遺傳基因多樣性貧乏,面臨種群滅絕的危機。
圖6.熊貓在180日齡以後便會爬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