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鈞翔‧繪圖/邱千容

毫無疑問地,蛇是令人震懾的獵食者。然而,在自然界中捕食/被捕食環環相扣的關係中,蛇往往也是其他動物甚至是同類眼中的美食佳餚。當蛇尾隨獵物準備突襲捕捉之際,很可能也正成為其他捕食者盯上的目標。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來形容,正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所以當蛇發展出多種攻擊與獵食行為之際,同樣地,牠也同時發展出多樣且細緻的防禦策略以求自保。

蛇的天敵很多,諸如鷹、鵰、犀鳥和鷲等猛禽,當牠們盤旋於天空時,經常就是為了找尋蛇的蹤跡;而像是鼬、浣熊、刺蝟和狐狸等小型陸地哺乳動物,也普遍以蛇為食。而蛇吃蛇這種同類相殘的現象也的確存在於自然界中,對某些蛇來說,細長的蛇身更容易吞食。此外,儘管獵物躲入狹小空間,同屬蛇類的捕食者也較易尾隨捕捉。

大多數的蛇體色具有保護色的功能,使牠易於偽裝於周遭的自然環境中,而減低被敵人發現的風險,或使其欲捕捉的獵物失去戒心,以增加捕食成功的機會。例如,加彭奎蛇(Gaboon viper)就是其中的偽裝高手。牠以身上原有的棕色體色,搭配複雜的幾何斑塊圖形,潛混於一堆落葉之中,簡直令人難以分辨出來;另外,體型纖細、體色呈綠色與棕色之塊斑交錯的扁斑奎蛇(eyelash palm pit viper),一旦在樹幹或枝條上靜止不動,則看似樹葉上散布些許的青苔,若非移動,根本就看不出有蛇的存在。而屬於樹棲型的遊蛇類,有著既細且長的身體,看起來宛如蔓藤,而且這一類的蛇移動起來彎曲搖晃且無規則,就像細小的蔓藤被微風吹拂搖晃的模樣,輕易地就能夠逃過敵人的視線。

相對於蛇利用身體的保護色偽裝欺敵的行為,某些體色鮮豔的蛇,反而是為了要吸引敵人的注意,藉以警告敵人不要靠近。這一類的蛇通常不具毒性,但由於身體的顏色與有毒的蛇幾乎一樣,讓敵人無法分辨,也就能夠逃避敵人的侵犯,我們稱這種特有的生物行為為擬態(mimicry)。

一旦蛇被敵人發現而面對危險的狀況時,通常第一個反應是迅速逃離現場,特別是生長在陸地上,體型細長的蛇更為敏捷,更能夠爆發出驚人的速度逃離。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一種鞭蛇(whip-snake),能夠在外露的岩石上急衝或蹦跳以逃避危險。而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天堂樹蛇(paradise tree snake),其逃避危險的方式更為特別:當牠攀爬到樹枝的高點時,會藉由其扁平的身軀,滑翔到地面或較低的樹枝,看似以飛行的方式移動,因此又稱之為飛蛇。

如果蛇在遭遇敵人而無法於第一時間逃脫時,則經常以張開大口做威嚇狀,或者主動攻擊迎向敵人。有些蛇會發出警告訊號,像是響尾蛇以摩擦尾部鱗片堅硬的表皮,發出嘶嘶的聲響以嚇退來敵;有些毒蛇面對敵人時能夠將毒液噴出1公尺遠,讓毒液沾於敵人身上使之產生刺痛而退卻;此外,常見於蜥蜴以自主性斷尾來逃避敵人的策略也可見於少數的蛇類,不同的是蜥蜴的斷尾是整節尾椎斷去,而後還能夠再重新生長回復,而蛇的斷尾通常是斷在尾椎末端少數的尾椎骨,而且不能再長回。也有些蛇在面對強敵無計可施的情況之下,只好以腹部朝上、舌頭外翻的方式裝死,看看敵人是否會就此放牠一馬。

其實蛇最可怕的敵人是人類,儘管蛇有再精緻巧妙的防禦策略,遭遇到聰明的人類,恐怕也是束手無策,只有任「人」宰割的下場。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