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點鐘,在那春暖的4月天,炎熱的陽光直射到身上,使人全身發燙。一群家燕在昨晚下過雨的廣場,忙碌地選土銜泥,準備到街道騎樓的屋簷下築巢。牠們呢喃細語的鳴叫和銜泥在空中飛翔的景象,引起我這路人駐足觀賞。 這事發生在金門縣金城鎮南門郊區,街道上每10家商店中,幾乎有5或6家的騎樓屋簷下,有燕子在那兒築巢。這裡所說的燕子,其實就是家燕。店主除了在燕巢下釘一塊木板,以防鳥糞落到客人身上外,也都能容許家燕來家築巢,忍受糞便的髒臭氣味。這種人與鳥和睦共處的情境,可能與中國歷來文人對燕子的抒懷情敘有關。這種景象在台灣的鄉鎮不多見,南投埔里以南的鄉鎮也見燕子築巢,不過那是赤腰燕的巢,巢型與結構與家燕不同,不可等同視之。 家燕的生活與人類的聚居共處於同一空間,對人類不僅沒有傷害,牠的食蟲習性,反而減少人類受蟲害的困擾。牠的覓食方式是在飛行中張口吞食空中的飛蟲,在空中翻飛時,經常可以輕快而姿態優美地從地面或水面上掠過。每年春、夏期間,家燕定期蒞臨金城鎮,在商店騎樓屋簷下築巢、孵蛋、育雛,或停棲在電線上呢喃,或穿梭於街道人群中,從身旁擦身而過。家燕的這些活動,街道上的人們看在眼裡,關懷在心裡,並不覺得是一種干擾。人與家燕彼此和睦相處,自然形成一種地方文化。 家燕銜泥築巢,這與一般用植物材料所編織成巢的鳥類不同。牠的築巢,選取濕泥由基部逐漸向上堆砌,呈碗狀,巢內還襯墊一些柔軟的草和羽毛,這是由雌雄鳥共同花11~12天才築成。牠們通常於4月初開始產蛋,一窩產蛋4~6枚,常見的是5枚。蛋橢圓形,白色,並有大小不等的褐紅色斑點,分布在蛋的鈍端較稠密,愈往尖端愈稀少。蛋由雌鳥負責孵化,約14~15天雛鳥出殼。剛出殼的雛鳥,眼睛緊閉,全身除稀少絨毛外,完全裸露,經由雙親共同辛勞餵養20天後,幼鳥始能離巢飛出。家燕一年可生2窩,第2窩在6月底或7月開始。第2窩的蛋數較少,通常2~5枚。第1窩成長的幼鳥,有時會幫父母撫育第2窩的弟妹。家燕生活在屋簷下,人們容易作近距離的觀察,故古代文人為其所寫的詩詞歌賦也特別多,其中描述最精彩而真確的,莫過於白居易所寫的詩。今摘錄於下: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這首詩除了後半段寓意有警世外,前半段的描述築巢育雛的情節,與事實完全相符,可見前賢觀察細膩。 家燕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每年都要作二次長途飛行。當牠育雛的任務完成後,秋天一到,繁殖地的蟲兒少了,牠就帶著初長的幼兒,千里迢迢地到南方越冬。家燕的地理分布幾乎遍及全球:在東亞地區,牠在東南亞、南洋群島,甚至到澳洲越冬,而於春天抵達日本、韓國和中國繁殖。家燕春天返回繁殖地,一般都會回到原來繁殖的地方,這不僅在現在的繫放或標幟工作上得到印證,中國古書也有記載:晉人傅咸在他燕賦序文中寫︰「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翦爪識之,其後果至焉。」這是古人翦爪誌認的實驗。另外,南史張景仁傳中也有一段故事:「霸城王整之姊,嫁為衛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姑舅,咸欲嫁之,截耳為誓,乃止。所住戶有燕巢,常雙飛來去。後忽孤飛,女感其偏棲,乃以縷繫腳為誌。後歲,此燕果復更來,猶帶前縷。」這是用絲帶繫足實驗的另一明證。家燕春回繁殖地時,通常是雄者先到達巢區,然後在巢區附近上下飛舞,不停地鳴叫,以取得後來雌者的青睞。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對家燕的描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就有了:「燕燕於飛,差池其羽。」;「燕燕於飛,上下其音。」其後歷代詩人墨客,就家燕的雙宿雙飛、失偶孤棲或遷徙離別而感懷抒志,都能以一種欣賞的、愛憐的心情,寫出許許多多動人的詩篇與故事,豐富了中國的文學內涵。 唐朝詩人范成大的雙燕詩:「底處雙飛燕,銜泥上藥欄;莫教驚得去,留取隔簾看。」從這首詩的內涵,可看出詩人對家燕的欣賞與憐惜。金門縣金城鎮街道上的居民,為家燕釘木板護巢的小動作,同樣地,也可看出他們愛惜之情。 文章看完了,也許您會覺得奇怪,所寫的家燕與題目有什麼關聯?禮記月令篇:「仲春之月,元鳥至。…仲秋之月,元鳥歸。」此處的元鳥,就是家燕。又廣雅記:「巢於梁間,春社來,秋社去,故謂之社燕。」此處的社燕,也是指家燕。其實家燕在古代還有其他的名字,如鳦(爾雅)、乙(說文)、意而(莊子)、玄鳥(元與玄通)、鷙鳥(古今注)、天女(古今注)、烏衣(李嶠詩)、朱鳥(爾雅)等。現在知道內文與題目有關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