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鈞翔.繪圖/邱千容

在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中,蛇一直扮演著可怕的獵食者角色,我們常常在介紹動物的影集中得到蛇類幾乎是將獵物活生生的捕捉,然後再把整個獵物完全地吞噬入口中的印象。體型不同的蛇有其不同的獵物方式:主動的追尋獵物通常是屬於體型細長、動作敏捷的蛇類;而像蟒蛇、蚺、奎蛇(viper)等則大都採用埋伏的方式,被動地等獵物出現後再衝向前去捕捉。或許我們真的可以用「蛇蠍美人」這句話來形容某些外表具有吸引力的蛇是如何誘食的吧!?某些利用引誘方式捕捉獵物的蛇,其尾部的顏色都非常鮮豔,這樣醒目的顏色看似毛毛蟲,可以引誘獵物好奇地趨前。非洲的蛇,有的則是伸出色彩鮮豔的紅色舌頭,來吸引獵物,再加以捕捉。還有些蛇是利用身體絕佳的保護色,讓獵物在毫不警覺的情況之下進入了被獵捕的有效範圍而不自知。

蛇捕捉獵物的速度之快,幾乎無法容許我們仔細地用肉眼看清楚,且其力量之強大,甚至能將獵物甩開一段距離。不具毒性的蛇,會在緊緊地抓住獵物後就開始吞噬,以防止獵物脫逃。角螲(asp)、眼鏡蛇(elapids)、奎蛇等毒蛇會先以毒牙攻擊獵物,讓注入的毒液將獵物麻痺癱瘓或至死亡後再吞食;在捕捉大型獵物時,為防止獵物激烈地掙扎或反擊而使自己受傷,像蚺蟒、巨蟒等大型的蛇類會花上一段時間,將獵物緊緊地纏繞著使之窒息後,再慢慢地吞食享用。

某些蛇類所能吞下的大型獵物有時令人難以置信,例如蚺蟒、巨蟒可以吞下整頭的鹿、豬,甚至人。而頭型僅宛如指甲一般大的非洲食蛋蛇,卻能夠吞下整顆雞蛋。又如奎蛇能夠吞下比本身體型大上1.5倍的獵物。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仰仗著可以彈性擴張的嘴巴。另外,由於缺乏胸前骨,使得兩側肋骨能夠分離擴張,龐大獵物因而能夠被裝進胃裡。當然蛇的另一項特異功能,就是能夠將吞入腹中所不能消化的獵物殘渣或蛋殼再反吐出口外。

通常蛇在吞噬獵物前,會將獵物調整成頭部在前的位置,也就是先吞食獵物的頭部。蛇擴張的上下顎會不斷地搓動,使得蛇的頭部不斷地向前推進,而獵物則不斷地被翻轉而沒入口中。經過多次的反覆作用之後,獵物緩慢地被引入喉部,經由唾液的潤滑,使之更容易被推進。最後藉由食道的波浪收縮,將獵物推入胃部進行消化。一旦獵物體型實在是太大或是形狀不易吞噬,蛇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白腹紅樹林蛇(white-bellied mangrove snake)會先將螃蟹的腳扭斷後再吞噬其身軀;盲蛇(blind snake)會先將白蟻的頭剝掉再吞食。

不同種類的蛇有不同捕捉獵食的對象,有些蛇食性專一,只捕捉一種特定的獵物,例如:盲蛇只吃螞蟻、白蟻或是牠們的蛹;非洲有種專門吃蛋的蛇和專門吃蝸牛的蛇;中美洲有專門吃蠍子的蛇。對大多數的蛇來說,蜥蜴的蛋、蚯蚓、蜈蚣、蝙蝠、螃蟹、蠑螈、青蛙、老鼠都是牠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少數的蛇(例如:王蛇)可以大小通吃、來者不拒,小至青蛙、蟾蜍,大至鳥類、哺乳類,甚至其他蛇類都是取食的對象。比較特殊的是有些蛇會隨著生長的過程與體型的增長而改變獵食對象,例如北美沼蛇(swamp snake),在幼年階段以捕食小蝦子與蜻蜓蛹為主,茁壯後則捕捉大螯蝦。又隨著氣候的改變,有些蛇也會交替改變獵食對象,例如澳洲水蟒在乾季的時候捕食老鼠,在濕季的時候則捕食水鳥和鳥蛋。

儘管蛇是可怕的獵食者,然而牠也是其他動物虎視眈眈垂涎的對象。許多猛禽、大型齧齒類和食肉類哺乳動物,均視蛇為美食佳餚。在大自然食物鏈的能量流轉中,蛇的捕食與被捕食的角色扮演,正是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一環。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