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個蕞爾小島,真是無奇不有。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蛙兒在池塘、稻田或河流等水量豐沛的地方交配繁殖。此乃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情事。但能爬到樹幹上,把卵產在小樹洞裡,讓蝌蚪在約莫只有半杯木瓜牛奶的水域中生活、長大變態成蛙,那就很特別了。 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有許多闊葉林散布,凡經常雲霧繚繞,高濕多雨的地方,經常可在夜晚聽到一聲聲輕輕的「滴」、「滴」聲,偶有連續急促的「滴滴滴……」音串。這是一種身長約3~4公分的小樹蛙叫聲,名叫艾氏樹蛙。牠是台灣唯一,且是亞洲少數幾種會在樹洞內繁殖的樹蛙。 在池塘或稻田裡,蛙媽媽把大量的卵產下之後,就消失於水域當中,任由卵單獨浸泡在水中,不是被其牠生物掠食,就是幸運地孵化成蝌蚪。蝌蚪孵化後,可在廣大的水域裡遨遊,自由取食。池塘或稻田裡的食物豐盛,蛙媽媽並無「後顧」之憂。然而艾氏樹蛙的蝌蚪生活在狹隘的樹洞裡,問題可是一籮筐。首先,就是食物的短缺與供應問題,其次是同胞間的競爭,水中的溶氧不足等,都必須透過許多行為或結構上的改變才能克服。 艾氏樹蛙的確是個有策略的蛙兒,蛙爸蛙媽對子嗣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樹洞那麼一點小小水域,其實是許多生物的必爭之地,我們常可在裡頭發現一些水生昆蟲,牠們是蛙卵的剋星。蛙爸蛙媽交配時,將卵黏在洞壁上,水中的天敵就吃不到了。 剛產下的卵暴露在空氣中,最忌的是水分散失。此時,蛙爸便負擔照料卵粒的責任。根據專家觀察,蛙爸在卵剛產下後的幾天裡便駐在樹洞裡,經常以沾濕的身體去濕潤洞壁上的卵。數天後,卵吸飽了水,蛙爸才離去。卵在快速的發育之後,便帶著大大的卵囊孵化,掉入水中,開始過著自由游動的生活。然而,樹洞裡並不像一般沼澤有豐盛的食物讓牠們隨意取食,牠們在消化完卵囊內的養分之後,就必須有食物的供應才能存活下去。在這種情況下,蛙媽媽餵食的本領就突顯出演化策略的作用。 艾氏樹蛙媽媽(簡稱艾媽媽)的母性光輝在群蛙當中顯得耀眼。艾媽媽回到樹洞中來餵食,當然不是來餵奶,因為牠們不是哺乳類;牠們也不像鳥類會叼著食物前來。當艾媽媽回到樹洞時,下半身浸泡到水中,蝌蚪娃娃便開始輕啄艾媽媽的泄殖腔附近,刺激艾媽媽產卵,這就是艾氏樹蛙的餵食方式。艾氏樹蛙的蝌蚪的確是吃卵長大的,牠們各個都練就一身吃卵的功夫。當艾媽媽產下卵粒,蝌蚪們便爭相以厚實的喙扯開膠囊,再吸食卵粒,很快就把卵質吸光。蝌蚪的口器是個巧妙的設計,牠們的腮幫子肌肉特別強壯,上下喙合攏時,中間總是留下一個孔,整個口部的結構看起來就是天生的吸食器具。 艾氏樹蛙蝌蚪的消化道和一般的蝌蚪不同,牠們的腸子前端膨大如胃狀,能儲藏大量的卵質。一般草食性蝌蚪沒有膨大如胃的器官,只有長長的腸子,可長時間留滯植物性食物,以足夠的時間來消化;艾氏樹蛙的蝌蚪是卵食性,腸子明顯地縮短,適應動物性食物的消化,這個現象和哺乳類相似。艾氏樹蛙的蝌蚪在形態上,也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來配合其他生活上的特性,例如口器位於吻的前上方,便於掠食雌蛙在水中生下的卵,或取食已黏附在洞壁上的卵;牠們的眼睛位於頭頂,適應感知水面上的動態;牠們的唇齒並沒有鉤狀結構,只是一根根多節的柱狀結構,表示牠們不須利用唇齒來攀附其他表面,或用來掃食洞壁上的藻類。或許,當吸食卵粒之前,沒有鉤狀結構的唇齒比較不會妨礙咬破膠囊的行動。 過去中國人一直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無論是生物的或文化的,讓子嗣繁衍是生命的共同特質。就因為要「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各種生命發展出琳瑯滿目的繁殖策略。大多數台灣的蛙類採取「卵海策略」,不但卵量多,也希望各個卵皆能孵化成蝌蚪,讓子代越多,傳宗接代的機率越大。很明顯地,艾氏樹蛙採取的是另一種策略,暫不談每次生產的卵量是多是少,僅僅以犧牲部分的卵,成為牠們的蝌蚪食物,使之成功地在狹小的水域當中完成水生階段的生活,這種另類的策略,讓我們一方面對卵的觀點有所改變,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對蛙類生存策略的多樣性,多幾分瞭解。 艾氏樹蛙媽媽真是蛙族的妙娘親,謹以本文向天下的母親致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