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國際上多位生物學家,為近年來全球革龜的數量,從八萬餘隻驟減至現今僅剩數千隻而感到憂心之際,一隻巨大的革龜於5月中旬被海浪打上了岸,擱淺在宜蘭蘇澳鎮澳仔角海岸。 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屬於龜鱉目、革龜科(Dermochelydae),是現生烏龜家族中體型最大者,體長可達2公尺,文獻記載中最高體重達864公斤。除了體型龐大之外,革龜外型最明顯的特徵為背甲外無角質化的盾板,而由皮質的外皮革所取代(這也就是革龜名稱的由來,英文俗名為Leatherback Turtle)。此外,革龜的背部呈棕黑色並有五列稜狀隆起與白色斑點,所以非常容易辨認。 列名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革龜,廣泛地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熱帶、亞熱帶與溫帶地區,具有長程的遷徙與長泳能力;由於具有粗厚的皮下脂肪,使得革龜在寒冷的海域中還能保持一定的體溫並提供游動時的能量來源。革龜以水母為主食,因此隨著水母的移動過著漂移性的生活。革龜在台灣沿海海域並不多見,亦甚少登上台灣附近海岸產卵。近3年來在台東曾發生革龜被誤捕死亡的紀錄。去年,在澎湖姑婆海域漁民誤捕革龜,所幸後來成功地野放回歸大海。 這隻在宜蘭擱淺的革龜背甲長160公分,全長達2公尺、寬80公分,體重超過300公斤。從龜體末端尾巴稍短,而且並未突出背甲甚多的特徵來看,可以初步判定為雌性。在本館進行革龜解剖處理時,也赫然發現在革龜腹部內充滿著上千顆大小不一的龜卵,最大者直徑達4公分,似乎已準備孕育下一代。無奈隨著母龜的擱淺死亡,這數千顆龜蛋已無機會被產出孵化了。 正當這隻母革龜擱淺之際,當地熱心的民眾與海岸巡防的官兵曾試圖將革龜推回大海,但由於體型過於龐大,在還來不及施救之時,海龜就已經死亡了。隨後宜蘭縣政府農業局就立即將革龜運回,作暫時冰存的處理。 在宜蘭縣政府的熱心協助與慷慨捐贈之下,珍貴的革龜標本於7月中旬運抵本館,本館為表達對宜蘭縣政府之謝忱,除致贈標本捐贈感謝狀之外,並進行製作革龜標本複製品,以回贈宜蘭縣政府作為展示與教育之用途。在本館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與暑期工讀同學的通力合作之下,以馬拉松式連續三天的時間,克服標本過大處理不易的困難,也緊急處理內模材料——矽橡膠在革龜冰存低溫之下無法固化凝結的難題,終於完成革龜標本外模製作的工作。該巨大革龜的外模翻製,工程之繁複與外模之龐大,堪稱本館處理標本複製難度之最。 革龜的擱淺與上千顆龜卵因此而死亡,我們感到萬分的無奈與惋惜。然而,我們更珍惜革龜標本帶來的研究價值與提供大眾展示教育的機會。除了製作標本複製品之外,革龜的內臟組織,我們也都一一處理與保存,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探究革龜的死因與相關生物學之研究。我們也將製作革龜骨骼裝架標本,作為比較解剖學上研究比對之依據,也計畫將來推出展覽,讓社會大眾一睹這珍稀龐大的海中瑰寶——革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