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慶堯、莊文星 在自然環境中,花草樹木等植物體一旦死亡或其枝幹葉片等部分器官因天然老化或受到外力衝擊而剝離脫落,很快會產生腐朽消失。這是因為受到菌類與腐生動植物破壞,複雜的有機體被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質,再次進入新的自然循環。如果掩埋週遭環境條件能抑制腐生生物之繁殖,例如在水底淤泥中的缺氧環境、酷寒冰天雪地的凍土中或在乾燥沙漠中堆積,則死亡的植物體或其脫落的器官便有機會保存下來。 形成化石必須有埋藏條件,不同的環境和沉積過程會導致化石以不同的保存型式留存。大多數的植物化石都是埋藏在沉積岩中,也就是說植物的碎片通常是在有沉積物堆積的地區成為化石的,例如河道兩岸的沖積層、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洪泛平原、牛軛湖、潟湖、曲流滑走坡河岸、沼澤、池塘等沉積環境。植物殘骸若經過長途搬運會支離破碎,而近距離搬運的自然保留完整則破壞較少。當洪水氾濫沖毀河道堤岸,將原堆積於河床及其附近植物等碎屑物沖走或就原地再埋藏堆積。被搬運走的樹幹常滯留在河道砂質碎屑物中成為漂木,順沉積層面疊放保存;若為原地埋藏的樹幹則可能順著原生長狀況呈直立狀保存。有時由火山活動產生的火山灰墜落覆蓋所形成的岩層中也可發現植物化石。形成這些化石的植物是生長在火山活動地區,當火山灰噴發到空中,阻絕了陽光的穿透,彷彿烏雲密布,通常會產生強大的氣流,形成雷雨。傾盆大雨中,雨水混合火山灰成為火山灰泥流。泥流或土石流沿山坡傾瀉而下,將植物沖倒並掩埋,火山灰泥流膠結後植物碎片便埋藏在火山灰泥中,有機會成為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