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大山晚第四紀冰川遺跡
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多處在冰點0℃以下,每年的積雪不會完全融化而逐年累積。年降雪量等於年融化量之界線稱為雪線。雪線以上,冰雪終年不化,積雪經過重壓再結晶而形成大量的積冰,順著地表緩緩潛移流動,伸出冰舌而形成冰川。冰川對地表具有很大的侵蝕破壞能力。冰蝕作用包括挖蝕和磨蝕作用,與其他自然因素的結合,塑造了多樣的冰蝕地貌類型。南湖大山地區位於台灣中央山脈北段與雪山之緯度相當。根據中央氣象局玉山觀測站的資料,雪山山區之年均溫3.8℃,冬季平均溫度可低於0℃,年降雨量3000公釐以上,氣候溼冷,冬季積雪深厚,72年與87年盛暑時仍有冰雪未完全融化的紀錄。因此就山區的氣候狀況而言,雪山與南湖大山已屬冰緣區。7萬年至5萬5千年前的末次冰期,現今台灣高山的冰緣環境,末次冰期時冰雪堆積更豐,推測屬冰緣與冰川的過渡環境極為合理。南湖山區有12個冰斗(圈谷),海拔高度都在3400~3500公尺,與雪線分布高度有極密切關係。其中有6個圈谷之下部有冰磧堆石堤。尋找冰川作用的證據痕跡,包括槽谷擦痕、磨光面、冰坎(冰斗檻)、羊背石、U型谷與冰磧碎石堆等,顯示南湖山區在坡向有利的迎風面上,末次冰期很可能疊積足夠的冰雪,發展成小型冰斗、冰河或懸冰川,如南湖大山東北坡等(圖1、2與14~16)。南湖大山冰川圈谷不但為山岳界所熟悉,在地形學上更具重要的地位。
 |
圖16.上圈谷可能為末次冰期冰帽所在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