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二號坑展示內容

經過考古鑽探及試掘,研究人員推測二號兵馬俑坑為曲尺形結構。實際上是由弩、車、步、騎等四個兵種單獨或混編、繚射的營地。據估計有木質戰車89乘、陶製車馬356匹、鞍馬116匹、騎士俑116尊、甲徒俑562尊、車士俑261尊。合計陶馬472匹、兵俑939尊、戰車89乘。在營地格局上,按4個兵力單位宿營。其中,第一單位在最前面,即占俑坑東北角突出的前沿部分,包括有4個過洞和一周迴廊;其他3個單位在第一個單位之後,南北並列,占了14個過洞(圖3)。有朝一日遺址文物若全部揭露,其可看性絕對超過一號坑的兵陣氣勢。更增加了名列「世界第八奇蹟」美譽的光輝。

圖4.秦兵馬俑二號坑棚木發掘現場

二號坑的展示基本理念是在有利於文物保護原則之下,形成「古樸、典雅、科學、現代」的整體藝術格調。通過對序廳、過廊、後門廳、二樓環視層的空間配置、藝術形塑,一方面與廳內大面積燈光照明相呼應、協調,陪襯出一個完整的展示藝術設計氛圍,並再現秦帝國雄兵百萬,統一華夏的壯觀情景。秦兵馬俑二號坑自1994年發掘工作進入第二階段,重點以清理二號俑坑弩兵軍陣為主。1999年9月,在棚木層(圖4)以下的陶俑等遺物經細心地清理之後,發現了五件彩繪原色保存完好的跪射俑(圖5)和一件25年以來首次出土的彩繪綠面俑。為了讓觀眾欣賞到這批新出土文物,展示場一側設置一具閉路電視;近距離呈現其影像,將身臨其境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新發現對秦兵馬俑博物館而言,無異增添了新的展示內容,也為館方延續了新的展示生命。

依上述展示理念,二號坑的展示主題有三大單元。第一是二號坑布局複雜的建築;第二是多兵種編列的軍陣;第三是典型遺址、遺物的介紹。目前這三個主題分別用1.1×0.9公尺的24個燈箱作專題介紹。大廳北側展示已出土的將軍俑、跪射俑、鞍馬騎兵俑、立射俑以及坑內出土的銅構件,讓觀眾可以近距離的欣賞文物之美。

觀後感

二號坑展示現場主題鮮明,經由考古發掘現場相互搭配,觀眾不但親眼見到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考古發掘的過程、新出土遺物及遺跡的不同層面,並可深入淺出地瞭解兵馬俑坑的歷史意義。遺址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展示及教育功能,特別是現場的展示視覺及機會教育是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所無法相比的!可是對於秦俑的彩繪及霉菌防治也是一大挑戰。前者已找到特效藥而後者尚待克服。台灣雖然即將於21世紀出現第一座史前文化博物館,因發掘現場未設計在展示廳內,與秦兵馬俑博物館相比,稱不上是遺址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的二號坑因為不斷有新的發現,目前已有後來居上的氣勢,逐漸搶走一號坑的丰采。對觀眾而言,這也是引發他們願意舊地重遊的主因。這也使得面對「觀眾人數、壓力」的非遺址博物館的主管們,恨不得自己的博物館附近的地下也能早日出現秦始皇的兵陣來解決他們的預算問題。

圖1.秦俑二號坑遺址平面示意圖(取材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99)

圖3.秦俑二號坑營地結構示意圖(取材自王學理,1994)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