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鈞翔

經常在野地裡、草叢間穿梭走動的朋友,都知道要「打草驚蛇」,以免不慎受到了蛇的攻擊。蛇一旦受到了驚擾,經常一溜煙地快速移動,沒入草叢之中。看來蛇倒沒有因少了四肢而在行動上受到了限制與障礙,反而因其所處的環境狀況,發展出不同的移動行走方式。靠著特殊身軀的婉轉與曲折,雖然沒有腳,蛇類家族依然能夠縱橫於大自然之間。

蛇行走的方法,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別:

一、蜿蜒爬行(Serpentine crawling)(圖1)

這是蛇最普遍的行動方法,常見於中小體型的蛇類行走於粗糙的地面。這是藉由蛇身向左右兩側交替擺動,使得蛇身軀形成側面的波浪狀,得以向前爬行,通常這樣的行走方式用在堅硬的地面與樹枝間快速移動行走的時候。簡單地說,蛇彎曲擺動身體,以形成許多的側面突出,頂住周圍環境的許多不規則突出表面,這些頂住的面同時推擠,與蛇身不停地彎曲擺動與新的波浪彎曲形成,這樣就能夠使蛇身向前移行,並保持近乎直線的前進。

二、收縮前進(Concertina locomotion)(圖2)

這種行走的方式類似手風琴般的收縮與伸張。較常見於棲息在洞穴的蛇類或其他在管狀或狹長空間爬行的蛇類。首先,蛇的身體後半部先彎曲收縮成許多段,然後像錨一樣固定住,蛇的頭部與身體前端再向前伸張,當蛇身完全伸直後,再一次彎曲收縮,然後伸直,如此可以造成前進。

三、直線爬行(Rectilinear crawling)(圖3)

這種方法常見於一些像是蟒蛇等體型較龐大的蛇類。以腹部的鱗片做為支撐點,靠著摩擦力抵住地面,再以體側強勁的肌肉收縮而將身體牽拉向前。此外,由於這種行動方式比較不會觸碰周遭環境而嚇走獵物,所以當蛇要悄悄地接近獵物時,就常用這種行動方式,只是這種行動方式就像毛毛蟲爬行般較為緩慢。

四、側繞行進(Sidewinding locomotion)(圖4)

側繞行進基本上與收縮前進類似,以身體的一端做為支撐點,另一端再移行,所不同的是行進時先以身體的後半部抵住地面,頭與前半部向前側提升拉起;前半部著地之後,後半部再依次拉起並向前移,如此反覆進行,保持身體僅以部分與地面接觸,避免被炙熱的地面所燙傷。這種移行方式常見於棲息在沙地或平滑地面的蛇類。

基本上,蛇類可以依照周遭環境的狀況選擇不同的移行方式,也會視需要而調整其爬行速度。一般而言,主動攻擊、捕捉獵物的蛇類常用蜿蜒爬行方式,再快速地撲向獵物;而體型較大的蛇因行動較為遲鈍,故以直線爬行的方式緩慢前行,並埋伏等待獵物。產於非洲的綠曼巴蛇(green mamba)被認為是目前爬行速度最快的蛇,其時速超過每小時11公里。以這樣的速度,穿梭在草叢間,相信人是追不上的,而且,大多數的獵物可能也難逃被捕捉的命運。

圖2.蛇的收縮前進
圖3.蛇的直線爬行 圖4.蛇的側繞行進

圖1.蛇的蜿蜒爬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