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山崩落石封閉了龜尾池與海洋銜接之通道口,鹹池水逐漸淡化。 圖9.龜山島海域及其鄰近之北部海洋是台灣三大漁場之一,龜尾與龜尾池畔,66年遷村前約有居民130戶近730人,島上設有廟宇。 圖10.龜頭部之龜頭池周緣地形陡峭,似為爆裂性火山口殘址。 圖11.龜頭部尖端崖下海底硫氣孔噴氣孔作用旺盛,附近海域海水呈乳白或黃濁色。

  龜尾部有龜尾池(圖8),原與外海相通,為一鹹水湖,後因山崩坍方,阻塞水道,雨水、泉水注入而成半鹹水半淡水。池內有原受困於池內烏魚與後來人工繁殖之福壽魚。原居住漁民或國軍部隊就駐紮於湖邊,並設有廟宇(圖9)。龜頭部有龜頭池(圖10),池之周緣呈陡崖;其地形與爆裂性火山口相似,尤其龜頭池附近為甚,該地浮石質熔岩與捕獲岩之熔岩甚多,故為爆裂性火山口之可能性大。

  硫氣孔分布於龜頭部之尖端與龜甲部最高處之崖下;此等兩地亦為爆裂火山口之殘址,附近岩石受硫氣作用而換質腐蝕白化,海水亦變為乳白或黃濁(圖11~13)。火山口附近含有大的石膏結晶和硬石膏。龜甲部硫氣孔附近數處湧出溫泉。一般而言,火山活動可以看作一連串由產生徵兆、誕生、成長到死亡而有系統的現象,包括:(1)地震;(2)地面發生裂縫;(3)噴出水蒸氣、泥流或灼熱雲等;(4)噴流出熔岩流或火山碎屑物;(5)火山形成;(6)後火山作用和(7)停止活動。新聞媒體根據國立海洋大學的水下攝影研究(圖12與13),報導龜山島為一活火山,潛存著火山爆發的危機。然若與大屯火山區之大油坑、小油坑比較(圖14),同時配合本館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就北部火山區北投地熱谷、大油坑等處之北投石、硫黃、石膏、黃鉀礬等礦物硫同位素的分析研究,顯示此等礦物硫的來源主要來自海水,而非岩漿源之地函,應屬後火山作用的溫泉、噴氣與噴硫氣等後火山活動現象而已,並非屬火山爆發之初期徵兆。

  龜山島西南方4公里之海上,有一小礁,寬僅4公尺,長僅6公尺,低潮時凸出海面數公尺高,稱為龜卵。故龜山島附近為至少有3個以上之火山體而構成一火山島;龜頭與龜甲火山體由兩輝安山岩而成,但以紫蘇輝石安山岩為主。龜山島的安山岩中,可以說是不含角閃石,若有也都是殘留的痕跡,且十分的稀少。龜卵火山體由兩輝角閃安山岩而成,但現在之火山島因斷層或爆裂等作用,已喪失其大部分原形。根據鉀-氬法定年的結果,所得的年齡相當年輕,僅數萬年至20萬年,推測火山活動的時期可能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圖15)。

圖15.龜山島地質圖(原圖取自許良基,1963)


及鉀-氬法定年之結果(單位百萬年)。

圖12.龜山島海底硫氣孔(取材自台視新聞) 圖13.龜山島海底硫氣孔之盛貌(取材自台視新聞) 圖14.大油坑噴氣孔、硫氣孔及昇華凝結於其四周之硫黃。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