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杜仲的原植物

文.圖/洪心容、黃世勳

 大家都吃過一道著名的藥膳「麻油杜仲爆腰花」吧!由於杜仲的強筋健骨作用,使得這道菜餚成為藥膳宴席料理的名菜之一。但是除了美味佳餚之外,您對杜仲的認識有多少呢?您知道它的藥材長什麼樣子嗎?從本期開始,我們不但要為大家介紹中藥的原植物,更要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它們製成藥材後的模樣。這樣,將來大家有機會逛迪化街或上中藥房的時候,就能夠分辨藥材品質的好壞,也不會再把看起來都很相似的藥材給搞混啦!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圖1)是杜仲科杜仲屬唯一的一種植物,為中國大陸特有種,主要產在四川、湖北、河南等長江流域各省,目前已推廣種植,但仍以四川所產之「川杜仲」品質最佳。台灣並不產杜仲,因此在早期大陸進口杜仲價格昂貴時,台灣市場上曾有名之為「本杜仲」的偽品出現,之後由於大陸大量種植,進口價格亦低廉,偽品便絕跡。杜仲為落葉性喬木,長成後可達20公尺高,一般需種植十年後才可以局部剝皮法採收其樹皮做為藥用。杜仲的樹皮乾燥後為平坦的板片或捲片狀,其外表棕灰色,質地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的細絲相黏連(圖2),以型態大而完整、乾燥質輕、折斷時聲響清脆、絲度愈濃密強韌、不易分離者,品質愈佳。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故杜仲又名思仲、思仙。杜仲有補肝腎、強筋骨、益腰膝、安胎等功用,而在腰痛的治療上,更是不可缺少。若屬於腎虛型的腰痛(即伴有足膝酸軟、易眩暈、小便量多頻繁等症狀者) ,常以杜仲搭配熟地、牛膝、山藥等治療;若覺腰腿涼、喜暖怕冷型的腰痛,則可加附子、肉桂等。在中藥的配伍上,杜仲常與續斷同用,不但可提高外傷、婦女經期腰痛用方之療效、有助於骨折斷面的癒合,並且有安胎的作用,例如保產湯,方中用等量的杜仲及續斷,再加上菟蕬子及桑寄生,能治療腎虛型的胎動不安、先兆性流產等。另外,藥理研究亦證實杜仲有降血壓作用,惟需搭配其他降壓中藥如黃芩、夏枯草等使用,才能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1970年代,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初次將杜仲引種進台灣育苗,並於十年後在台中、台東、花蓮等地試栽成功,目前仍有多位專家學者在為中藥材的本土生產做努力,期望有朝一日藥材的供應也能夠自給自足。雖然有許多環境及技術上的難題有待克服,我們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光明遠景,請大家一起來為他們加油打氣!

圖2.杜仲藥材的斷面有銀白色的細絲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