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的成因 瀑布的成因很多,根據河流坡度斷面來看,凡出現瀑布的地方,就是河流縱斷(剖)面上的轉(扭)折點或稱裂點或急折點。河床急折點或裂點的成因可分為(1)地形回春裂點,所謂地形回春,乃地面起伏平緩已達侵蝕平衡的老年期地形,因陸地上升或海水面下降,導致河川回春,侵蝕活力起了強烈變化,作用猛烈,而產生轉捩點。(2)侵蝕裂點,乃河流下蝕河床,遇到堅硬岩層(圖3與4) ,不易下切而出現陡坡,形成裂點。(3)斷層裂點,斷層所引發的大落差,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台中縣東勢鎮埤豐橋畔大甲溪河床車籠埔斷層形成瀑布(圖5) 。但不論何種成因,凡河流從轉折點的上方一瀉而下就可形成瀑布。構成河床裂點的岩石或地層(岩層) ,如為水平排列的地層,其上部又為較堅硬的岩層,可以抗拒河流的侵蝕,且岩層向外凸出,狀如窗垣,具有保護下部較為鬆軟岩層的作用,這樣可以使河流形成大瀑布。美國、加拿大間的尼加拉瀑布即是如此造成的大瀑布;台灣北部十分瀑布(圖6)即為典型的例子。一般瀑布泛指河床坡度變陡時水流近垂直或垂直落下者。瀑布落差在數十公尺者為大瀑布,如果落差僅一、二公尺者稱小瀑布,規模更小者則成急湍。除地形落差外,水流量也是極重要的關鍵。若水流量過小且分散,則僅能點綴成如草嶺風景區之水濂洞(圖7) 。此外,如宜蘭縣頭城金盈瀑布(圖8) ,因北宜快速公路頭城段坪林隧道的開挖,原高山地表流水沿岩石裂隙滲透於隧道開挖面形成湧水。不僅造成工程施工的困擾,進度嚴重落後,且因地表水的流失造成水量的不足,瀑布景觀亦大為遜色(圖8) 。瀑布之生成多受硬岩層控制,此硬岩層稱為造瀑層。例如尼加拉瀑布地區,上部是堅硬緻密、抗風化侵蝕的白雲岩,下部是抵抗力較弱的頁岩(圖9) 。瀑布目前每年後退的速度約一公尺。現今的位置距離原始之原生瀑布位置,歷經三萬五千年的歲月,據估計已達十多公里。依瀑布起源,可分為由構造營力直接產生呈現之原生瀑布,與經由外力作用經侵蝕、堆積修飾所衍生之次生瀑布。根據地形的轉折點成因看來,瀑布最易產生於下列之地點及其作用下:如主支流懸谷、河川襲奪(搶水) 、山崩、熔岩壩、海蝕崖、斷層崖、冰磧、隆起等。當然人為的河川水利工程也可形成幽雅的小瀑布,如攔沙壩(圖10) 、水壩溢洪道等。甚至天然的瀑布,經由人工的修整與加強工事,亦可擴大瀑布的規模與宏偉,如號稱全台最大的簾幕式瀑布——十分瀑布(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