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考古誌 台灣中部地區的鐵器時代人骨與平埔族的類緣關係 文‧圖/何傳坤 前言 台灣考古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調查,在各史前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人骨,真正做過人骨學分析者卻少得可憐,這也無形中造成從考古遺物及人骨來推論族屬問題的困難,特別是鐵器時代的人骨族屬,間接地影響到漢化極深的平埔族研究。 台灣最早的人骨學研究非1963年宮本延人等發表的墾丁遺址報告莫屬。1969年許澤民對高雄鳳鼻頭遺址也只做過一具人骨分析。經過漫長的二十年之後,體質人類學家才對澎湖鎖港、台南烏山頭遺址、台北十三行遺址做過詳細的人骨測量分析。最令人惋惜的是,台中縣番仔園及龍泉村遺址出土的人骨雖然保存情況較佳,但卻未做深入研究。日據時期對於平埔族的體質人類學調查均屬生體測量性質,因而造成兩種測值難以相容。1997年本館在台中縣清水鎮中社里挖出的兩座墓葬,對史前清水人骨形態特徵的研究也引起對平埔族的類緣關係的興趣。本文先根據該址的人骨分析再與平埔族的人骨做比較研究,希望對兩者的類緣關係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史前人骨學分析 第一號墓葬位於P4C範圍內,為無葬具的土坑葬,深度在地表下50cm,葬姿為俯身直肢,頭東腳西,無法得知準確的脊骨方向,臉向不明,兩手置於身體兩側,身高約100cm(圖1)。
頭骨有多處殘損,額骨保存較完整,左右頂骨、左右顳骨、枕骨、蝶骨部分殘缺,但大體仍可復原頭形。臉骨部分:左眼眶、左顴骨、鼻腔殘缺較嚴重,雖可復原,略有變形;下顎略殘,可復原(圖2)。 牙齒部分:上下顎20枚乳齒都已長全,但搶救發掘時失落了一部分,目前上顎殘留左右犬齒、第一臼齒、第二臼齒共6枚;下顎僅存右第一臼齒、左右第二臼齒共3枚。齒冠部分相當完整,耗損輕微,亦無齲齒或牙結石。此外,上下顎骨內還包含許多未萌發的恆齒。由牙齒的生長情形,判斷其年齡為5±1歲。 第二號墓葬頭部與胸部位於P4C範圍內,胸部以下進入P4CWex,為無葬具的土坑葬,深度在地表下50~60cm,葬姿為俯身直肢,頭東腳西,臉偏左側,脊骨方向為東偏南14°,兩手背於身後,似被反綁(圖3)。自牙齒磨損度及頭骨癒合情況,推斷其年齡約40±5歲,自頭骨及骨盆的特徵判定為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