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斷層(續)
根據前人的研究,車籠埔斷層為構造複雜的內麓山帶和褶皺平緩的外麓山帶間之分野。斷層兩側地層接觸關係為較老的錦水頁岩層逆衝覆蓋在年輕的地層上,且為三義逆斷層向南的延伸。車籠埔斷層為逆斷層,所謂斷層係指破裂不連續的岩體或岩層沿著破裂面彼此有滑動移位的現象。斷層有時為一清晰明顯的斷裂破碎面,但通常都成為一個斷層破碎帶,具有相當的寬度。斷層帶多由斷層兩側的破碎岩塊和碎土組成。其中有時尚含有若干小斷層,這種情況要認識主斷面就比較困難,斷面可能就有好幾種角度的傾斜。位於斷面上方的岩層稱為上盤,而在斷面下方的岩層稱為下盤。如果斷面垂直,就沒有上下盤的分別。斷層兩側岩層所發生的移動,都是相對的。因為在斷層發生時究竟是上盤的岩層在移動,或是下盤的岩層在移動,或者是上下盤岩層都在活動是難以判斷的,也很難在野外實地觀察來判定。所以斷層的分類是以斷層兩側岩層所發生的相對移動為準,而不是它的絕對移動。根據這種標準,可以把斷層分為三大類。
(1)平移斷層:斷層沿著斷面沒有上下垂直的移動,主要的是沿著斷層面走向發生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動。
(2)正斷層: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相對的向下順勢下滑移動,常常代表地殼受到張力後沿著斷面向兩側拉裂所造成的斷面。
(3)逆斷層: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逆勢上衝滑動,往往是地殼受到兩側壓力推擠所造成的,代表著地殼受到側向的擠壓緊縮所造成的斷面,所以逆斷層常和褶曲造山帶共同出現。車籠埔斷層雖然被近代的沖積層所覆蓋,但因切穿了更新世頭嵙山層而推斷為第四紀仍然活躍中的活動斷層。這行蹤已模糊近百年的車籠埔斷層為這次集集大地震的罪魁禍首。這個在1917年曾發生過地盤隆起的活動斷層,在事隔80年後,又死灰復燃,再次釋放了能量。由於地震的震源深度僅在地表下約7公里,屬於淺地震,因此造成了極慘重的災情。大台中地區車籠埔斷層所造成的斷裂帶由一江橋(圖12與13)起,經
子路綠野山莊、
子坑橋、
子巷、中台醫護技術學院西側、仁友巷(圖14)、東山路軍方營房、軍功國小北側至寧靜海觀音亭,全長達二、三公里。斷層兩側50公尺範圍,潛在危機不容輕忽,不宜原地重建。
圖22.大甲溪在台中縣豐原市朴子里處,河床原本一片平坦,地震斷層形成了一個小瀑布。斷橋瀑布也成了新的觀光景點。
圖23.卓蘭內灣地震斷層,葡萄果園形成斜坡。位處逆衝上抬上盤之內灣里,房屋多倒塌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