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多地震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地方(圖47),所以地震頻繁。新生代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會聚邊緣上,西側大陸板塊與東側海洋板塊在第三紀末靠攏接近而發生碰撞縫合,其構造縫合線位置就是現今的台東縱谷。第三紀,台灣東部有琉球弧溝系統,沿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板塊向北俯衝到歐亞板塊之下。台灣南部則有呂宋弧溝系統,沿馬尼拉海溝、歐亞大陸板塊上的南中國海盆向東俯衝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由於板塊的俯衝隱沒、碰撞擠壓,基於大地構造與地理分區觀點,台灣可分為東北部、東部與西部3個地震分區(圖48)。東部和西部大部分地震為淺震,而東北部除淺震外,尚有中深震,形成向北傾斜隱沒的隱沒帶或稱為班尼奧夫帶。東北部地震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源地震活動帶。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台東,一直延伸到菲律賓呂宋島。此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連,南端幾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此帶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灣本島相平行,寬130公里,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震源較西部者為深。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至屏東。寬度約80公里,大致與島軸平行。西部地震帶地震次數較少,但餘震較頻繁,持續時間較短暫,範圍廣大,災情較重,震源淺(約十餘公里),地殼變動激烈。台灣西部的地震活動雖不如台灣東部地區頻繁,但因其震源較淺,且多發生在陸地,加以人口密集,所以較可能造成嚴重災害。

47.台灣之大地構造示意圖(根據Angelier, 1990

48.台灣之地震分區與活動斷層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