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21震災後的光華島談日月潭考古
文/何傳坤 圖/何傳坤、劉克竑
 光華島原本是我們邵族最高祖靈所在,我們稱之為LALU,以前被漢族的月下老人佔據,如今我們的祖先可能發怒了,要收回祂的失土。---巴努.佳巴暮暮

06-1.jpg (4811 bytes)

1. 光華島(1973年)

3. 921震後的光華島

 921集集大地震對南投造成了家園的劇變,南投昔日的好山好水在一夕之間被地牛開膛破肚。震央下的日月潭以及悠悠明潭中的光華島也逃不過地牛的拉扯。據報導光華島上剛度過誕辰的月下老人也碎裂坍塌。值得慶幸的是日月潭即將重新規劃為國家級風景區,在光華島重建邵族文化園區,浴火重生之際,大家不妨先回顧一下日月潭及光華島的史前居民文化。

 日月潭畔的考古學調查始自日據時代鳥居龍藏博士,他在1900年自集集經日月潭至埔里時,在沿途地表發現不少石器時代遺物。二年後森丙牛氏在日月潭附近找到六處遺址,發現的遺物中,在水社庄採集到打製石器與石網墜,珠仔山(光華島舊名)找到打製石器與磨製石器,其他四個遺址只找到石器。可惜的是,這兩位日本考古學家只偏重考古遺址調查,未做任何的正式發掘工作。這些採集的考古學標本大多散失,日月潭的石器標本僅存一件磨製石斧,目前收藏在台灣省立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日月潭水力發電廠自1919年夏季開始興建,至1939年完工。之後,雖有學者做過短暫的考古學調查,但因水位漲高潭畔遺址沉沒湖底,景色改觀,難以一窺其廬山真面目。

 自1954年至1955年,南投縣文獻會曾在日月潭附近及光華島上做考古學調查,因水位降落9公尺,在13個調查區內找到不少史前石器及陶片標本。其中尤以光華島、潭北文武廟石階下西側之小突角以及日月潭南側之崙龍突角三個地點採集的遺物最多,並在崙龍突角找到古代人居住的文化層。1973年筆者與共同參加「濁大計畫」的孫寶鋼一起在日月潭附近做考古學調查(圖1),於光華島採集到196件陶片及183件石器。採集的陶片中以黑色粗砂陶為主,灰褐色細砂陶次之,以及少量黑色粗砂陶、紅褐色粗砂陶。器形以缽(圖2)及罐為主。大部分為素面陶,紋飾有方格紋、籃紋及繩紋。陶器大多手製,尚未發現輪製者。

 石器標本中以整地的打製石鋤為大宗,另有矛形器、石核、石片器、磨製的打獵工具(如箭頭)、收割工具(如石刀)及木匠用的石錛。

 921震災之後,11月1日本館考古學門除了參加東勢公館社區搶救文物之外,也抽空到光華島調查(圖3、4)。在地表上撿到一些陶片及石器,其中尤以灰色方格紋、魚骨紋陶片之出現備受注目(圖5~7)

 雖然上述器物標本未做過絕對年代的鑑定,但經參考中部陶器特徵對比及年代排比,這些標本應屬中部灰黑陶(第一黑陶)文化,其中尤以營埔、大馬璘、洞角三個遺址為代表,因此張光直院士提出「營馬角期文化」 一詞。目前營埔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3500至2000年。是否有更早的繩紋陶文化在該區出現,目前因未正式發掘,尚難確定。

 1964~1965年,台大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在日月潭的湖底採了深達12公尺的湖底泥標本,做詳細的孢粉分析。古植物學家塚田松雄分析發現湖底1公尺左右深處,約4200年前,次生植物林和炭末顯著地增加,而且孢粉中也出現了大量的禾本科花粉。他認為此現象與榖類農業到達日月潭有關。張光直院士進而指出,在年代上和營埔文化的碳十四年代大體相當,因而有所關連。

 在距今3000至2000年前,日月潭附近的史前人曾在此過著以農為主(農耕石鋤約占85%),並兼營漁獵的生活。據民族學的調查,日月潭附近的邵族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為主,不過漁獵在他們的生活中也占了重要的地位。邵族的傳說中也指出,他們的祖先因為打獵迷路之後,才發現日月潭適於耕耘和漁獵,於是才舉族遷居。傳說中的這些祖先是否為「營璘角」文化中的獵人,目前學者尚無定論。不過,921大地震在文化重建的議題中,邵族文化的古代生活復原,卻被大家所遺忘,若缺少日月潭考古學資料,實在不知邵族們的根從何追起!

 

 

2.1973年發現的灰色陶缽 4.本館考古學的研究人員在光華島做地表調查

06-6.jpg (3503 bytes)

5.光華島採集的灰色紋飾陶片 6.光華島採集的灰色方格紋陶片 7.光華島採集的打製石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