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瓜子
文.圖/趙世民
研究海洋生物十多年,只知道海瓜子數量很多,從來都不知道牠生活在哪裡,一直以為是在水深10~20公尺左右的沙地,但若如此,漁民如何大量採集呢?用拖網還是潛水採集?這問題一直困惑著我。
海瓜子是一種雙殼貝,殼長大約3~4公分,薄薄的殼有各種顏色及花紋,從白色、灰色到棕色。每次到漁市場,我都會買1斤回來,100元左右,煮薑湯或炒九層塔,肉質鮮美。
今年1月,問題終於有了解答。有一次在高美濕地看到漁民挖海瓜子,才恍然大悟,原來牠生活在潮間帶礫石區,這種地方漁網無法作業,完全要用人工採集,不需潛水,難怪牠的價錢不便宜。 採海瓜子是辛苦的工作,礫石堆上長滿刺人的藤壺和牡蠣,海瓜子就藏在礫石間的沙地中。必須在礫石堆上尋找、挖掘,彎著腰,蹲在礫石堆中工作。
採海瓜子的工具很簡單,一隻螺絲起子或鑿子,一雙麻布手套就足夠了。戴著手套,將上面的礫石搬開,以免刮傷手臂,用尖鑿子或螺絲起子在沙子中戮刺撥弄,找尋淺埋在沙中的海瓜子。
牠們喜歡躲在約2公分深的沙地中,被鑿子碰到後,會被翻到地面,或噴出一股小水柱,雖然牠的殼上仍沾滿沙子 ,但眼明手快的漁民一眼便認得牠,隨手一撿一扔,就把牠丟到身旁的竹籃子中。漁民經驗豐富,技術熟練,一個潮次挖5、6斤也不足為奇。最讓我驚訝的是,漁民們對牠的棲息地非常瞭解,一眼便看出沙地中海瓜子數量的多寡。我嘗試了一下,10分鐘才挖了3個,工具不對固然是原因,「專業知識」不如他們才是關鍵。
台灣西海岸這種礫石區環境不多,能提供的海瓜子數量應該有限,但市面上販售的海瓜子很多,我推測這些可能是由海峽對岸「進口」而來。
為什麼海瓜子要躲在礫石區的沙地中?附近有大片沙地,都可以躲藏,為何對礫石區情有獨鍾?可能是這裡的環境較穩定,沙子不會被風浪或海流移位,適合牠們生存。如果完全是沙地,沒有礫石保護,颱風所引起的風浪,會很輕易將沙子搬動,這或許是海瓜子生活在這裡的原因之一。
和其他雙殼貝一樣,海瓜子也是終生生活在沙地中,用一條出水管和另一條入水管來獲得海水中的食物和排除廢物,食物主要是水生浮游性藻類和有機性食物顆粒。因此,海瓜子也大多生活在河口附近,這裡營養鹽豐富,水中有足夠的藻類。
找一個假日,準備好遮陽帽、手套、布鞋、螺絲起子或鑿子等工具,找幾個親朋好友,到大甲溪出海口的高美灘地,沿著河堤的礫石堆向低潮線走去,大約向海走個20分鐘,您或許可以看到幾個婦人蹲在礫石區挖東西,她們八成是在挖海瓜子,你也可以共襄盛舉,跟著這些「老手」挖,準沒錯。剛開始可能不太習慣,慢慢就會順手,一個潮次挖一、兩公斤應該不是問題。
挖海瓜子是很好的健身運動,首先,你必須在礫石區走上大半個小時,在中低潮線附近才有,第二,你必須蹲在地上一邊搬石塊一邊挖,相當辛苦。
新手上路一定要注意安全,首先要確定當天潮水,在最低潮的前2個小時到達目的地,要有老手陪伴,或跟著漁民一起行動。小朋友不適合在礫石區活動,藤壺和牡蠣極容易割傷他們,他們只能在附近沙灘上挖文蛤、抓螃蟹。這是假日很健康的休閒活動。
「海瓜子會不會被挖光啊?!」別擔心,牠是藏在沙中,不是露在外面,數量減少時,就不容易挖到,大家也就不願意來挖,族群就可休養生息,慢慢恢復,所以我不擔心會被挖完。只要棲息地不受破壞及污染,牠們就會很快恢復數量,這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生物資源是再生性資源」,只要不破壞及污染,子孫就永遠有這種資源可以使用。
不要貪得無厭,半公斤到1公斤,補貼一點油錢就好。剛抓的海瓜子體內有很多沙子,回來後,記得用鹽水讓牠吐沙1小時,再行烹煮。
第一次去海邊,記得有老手帶領,算好潮水,沿著礫石區行動。台灣西海岸潮間帶寬廣,對海況及潮水不瞭解,容易發生意外,海邊活動,潮汐及海況為第一考量,安全第一。如果水性不好,不妨只沿著海邊走,帶著孩子欣賞西海岸風土民情,來一個健康的生態之旅。
![]() 圖1.台中縣的高美礫石區是海瓜子的棲地 |
![]() 圖2.一位漁民在挖海瓜子 |
![]() 圖3.礫石之間的3個海瓜子被我們挖了出來 |
![]() 圖4.誰會知道海瓜子就藏在石縫間? |
![]() 圖5.市場上販售的海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