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寶庫─敦煌石窟藝術
文‧圖/章晨玫
公元111年,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此成為佛教和佛教藝術自西域東傳的第一站。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漢文化基礎,融入西域傳入的佛教和佛教藝術,造就了輝煌的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藝術乃指由建築、雕塑及壁畫三者緊密結合而成的綜合藝術。
石窟的興建是為了配合宗教需要,先後開鑿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縣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縣五個廟等規模大小不同的石窟群,並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洞窟的主體是佛的塑像,兩側都陪襯有弟子、菩薩的塑像,共同成為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壁畫是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主要的作用是用具體的圖像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繪畫技巧高超,人物造型優美,特別是圖畫中線條運用得非常成功,利用鐵線描、游絲描、摺魯描、藍豔描等表現人物的面孔、肉體、衣裙和衣褶,栩栩如生,唯妙唯肖。洞窟中壁畫與塑像緊密結合,營造完整、獨立的宗教世界來感染信眾,使人們走進洞窟猶如走進佛國,「人佛交接、兩得相見」,利用藝術美感來潛移默化,誘導人們信仰宗教。除了展現佛教世界外,古代社會生活的點滴也一一呈現在洞窟內壁畫中。值得一提的是,洞窟中的菩薩塑像相當具有特色,猛一看是女性,體型豐滿,動態優美,頭髮微微傾斜,斜肩柳腰,還有個小肚肚,中軸呈現S形,所以說「敦煌菩薩三道彎兒」。若透過鏡頭以動態展現各種菩薩的姿態,簡直就像是在跳舞呢!仔細再看,敦煌的菩薩從臉到身體雖是女性的特徵,但是還保留了男性的特徵——鬍子,胸部飽滿像男性,腰是女人的腰,因此又有一說「敦煌菩薩是男人的胸、女人的腰和肚」。至於菩薩的性別——是中性的。
對於這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佛教藝術寶庫,過去由於時空阻隔,身處台灣的中國人無緣得見。本館於4月29日推出的「沙漠中的明珠——敦煌石窟」特展是敦煌研究院歷年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敦煌展覽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希望將敦煌石窟藝術引進,讓台灣地區的民眾藉此機會認識中華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眾所周知石窟內的文物均不能搬動,故此次參展展品的主題是洞窟模型、壁畫和彩塑的摹本,它們既是敦煌石窟藝術精華的代表,更凝聚了敦煌研究院藝術家們的心血。他們長期在幽暗陰冷的洞窟裡從事臨摹的工作,觀察、揣摩、研究敦煌藝術的特點與神韻,以其嫻熟的摹繪技術,精確、忠實地再現原作的精神。展出作品中不乏著名的畫家和敦煌學者,如常書鴻、董希文、段文傑、史葦湘、李其瓊等人的心儀之作。
敦煌石窟藝術繼承發展本土漢晉藝術傳統,吸收南北朝、唐宋美術藝術流派的風格,又不斷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亞、西亞的藝術風格。這次特展精選於敦煌研究院典藏的摹本和文物珍品,代表了敦煌石窟不同時代、不同洞窟、不同內容的優秀作品,可視為敦煌石窟藝術的縮影,值得您細細的品味與體會,希望您與我們一同參與這難得的藝術饗宴。
![]() 圖1.菩薩及弟子阿難 |
![]() 圖2.妙法蓮花經(真品) |